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祖国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早在《灵枢·痈疽篇》中就提及:“......”故命曰疽,疽者,上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符合乳腺癌的橘皮样水肿表现。其后《诸病源候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中均有记载;明代《医学正传》曰:“乳癌始有核,肿结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日方成疮,初宜多用疏肝理气行血之药,……若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浓水浸yin,胸胁气攻疼痛。”至清代《医宗金鉴》载有:“乳岩初起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有时隐痛……若年深日久,始觉大痛,牵引胸胁……腐烂深如岩壑,反花突如泛莲……即成败症”。据以上症候所述可以看出,中医所言“乳岩”、“乳癌”、“乳石痈”等的症状与现代医学所述的乳腺癌的症候极为相似,故乳腺癌在中医当属“乳岩”、“乳石痈”范畴。
《诸病源候论·乳石痈候》:“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微痛热……但结核如石。”
中医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见乳房肿块,质硬,肤色不变;情志不畅,心烦纳差,胸闷胁胀,经前乳胀,舌暗苔黄,脉弦或弦细。
2.脾虚痰湿型:乳房结块,质硬不平,腋下有核,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脘胀,纳少便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细。
3.冲任失调型:多见经事紊乱,经前乳房胀痛,大龄未婚或婚后未生育或生育过多,或多次流产,或产后未哺乳,乳房肿块坚硬,舌淡苔薄,脉弦细。
4.瘀毒内阻型:乳中有块,质地坚硬,灼热疼痛,肤色紫暗,界限不清,推之不动,或肿块破溃,渗流血或黄水,味臭疼痛;烦闷易怒,头痛寐差,口干喜饮,便干尿黄,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厚而燥,脉沉涩或弦数。
5.气血双亏型:乳中有块,高低不平,似如堆粟,先腐后溃,污水时津,出血则臭,面色HUANG白,头晕目弦,心跳气短,腰酸腿软,多汗寐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乳腺肿块、疼痛、乳头溢液、糜烂等症的发现日期、侧别、部位、大小、性质、发展速度、与月经周期或妊娠或哺乳的关系;了解既往乳腺有无炎症、外伤、良恶性肿瘤或增生性疾病;月经、婚姻、哺乳、生育史及直系亲属中有无患恶性肿瘤史;这些均有助于诊断。
2.体格检查全身检查了解一般状况及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等功能状况。局部检查包括乳房及区域淋巴结情况。首先观察两侧乳房是否位于同一平面,及病侧乳房是否抬高。其次观察有无乳头皮肤病变、乳头回缩、乳房皮肤炎症样表现:橘皮样水肿、皮肤溃疡及卫星结节等。最后检查有否乳头溢液及乳晕情况,发现乳腺肿瘤,要明确大小、部位、个数、形状、质地、边界、包膜、活动度、与皮肤、胸肌、胸壁粘连情况。查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常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应了解其大小、个数、有无互相粘连、软硬度、活动度,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等。
3.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最为可靠的方法。
4.X线检查。
5.热图相检查。
6.超声波显像检查及CT及MRI检查。
7.实验室检查。近年来大都采用数种方法联合检查,其结果互为参考,据报道联合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可达到92.6%。
西医鉴别诊断:
1.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最常见的非炎性、非肿瘤性乳腺疾病。多因妇女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发达国家发病率可达 1/3,国内约占50%,主要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稍晚则可触到大小不等的结节,与皮肤和乳腺后方均无粘连。好发生在乳腺外上象限,多为双侧。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月经前明显,月经来潮后即可缓解。
2.乳腺导管扩张 本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37~50岁中年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可内陷,极似乳腺癌。
以下各点可与乳腺癌鉴别:①病人年龄较轻,多在40岁左右。②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少数也可为血性。③乳头或乳晕下有时可触到增粗的乳管。④乳房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伴有疼痛,与大导管关系密切。⑤乳腺有炎性表现或有炎症病史及哺乳障碍史,乳房肿块可有缩小或增大的情形。⑥乳管造影可显示导管扩张。⑦乳头溢液有大量的炎细胞。⑧乳腺肿块穿刺可见大量炎细胞或脓细胞。⑨腋窝淋巴结肿大,质较软并有压痛。
3.乳腺结核 乳腺结核有以下特点:①病人多为中青年妇女。②多数有结核病史,或有其他部位的结核。③病变都有炎症史,肿块时大时小,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④肿块局部可有发红、破溃等历史,部分囊肿有囊性感。⑤肿块针吸可见有干酪样组织,有稀薄的脓液。⑥有乳头溢液史,可为脓性。⑦少数病人的乳头溢液或针吸出的脓液,涂片可见有结核杆菌。⑧乳腺X线检查多数无异常,并有呈淡阴影者。⑨有乳腺结核与乳腺癌有并存者,约占5%。
4.乳腺脂肪坏死 主要鉴别分析如下: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本病肿块一般较硬,形态不规则,酷似乳腺癌。一般在临床上分2型:腺体外型,表浅,位于乳腺的皮下,形态不规则,有炎性改变,易诊断为乳腺结核;腺体内型,肿块位于乳腺实质内,缺乏特征,易被误诊为乳腺癌。②缺乏有效的辅助检查,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肿块位于皮下,且肿块不见增长或有缩小情形,并乳腺有外伤史。转移淋巴结应做切除活检。
5.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分泌性乳房,特别是初产后3~4周,病原菌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少数为链球菌,感染途径多因乳头皲裂处逆行感染所致。也可因细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引起感染。
开始时乳腺局部表现红、肿、热、痛,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当形成坏死液化时,可有脓肿。乳房肿大,活动性强,变硬有压痛,形成脓肿时,肿块软化有波动感。同时感全身不适,寒战、高热。X线表现结构界限较明显模糊的片状致密影,皮肤增厚,皮下脂肪显示紊乱,有较多的血管和淋巴管阴影,并出现索条状结缔组织模糊影,有时可伴有泥沙样钙化病灶。
急性乳腺炎与乳腺癌比较:①乳腺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卫星结节。②乳腺肿块很少占据全乳,半数以上有囊性感。③乳腺肿块较少见。④多数体温及白细胞计数增高。⑤消炎治疗有效。⑥针吸多为脓液或有炎细胞,有助于诊断。
6.慢性乳腺炎及脓肿 常有脓肿形成,触之为肿块,边缘不清,呈囊性感,可有轻压痛,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感。X线所见为局部致密的片状影,边界不清,皮肤稍增厚。乳腺脓肿可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的致密阴影,中心部位无结构,周围可因水肿密度较淡。
7.乳腺单纯囊肿 在乳腺中部较为常见,多由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增多,导致导管延长、迂曲、折叠,在折叠处导管由于缺血可发生坏死,形成囊肿,以后管壁萎缩。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由于囊肿挤压周围的脂肪组织而出现透亮晕。单发囊肿为原形,多发囊肿为椭圆形,囊壁光滑整齐。
8.积乳囊肿 较少见。在哺乳期因某一乳管阻塞,即形成囊肿。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呈灰白色,内含乳汁或干酪样物质。囊壁厚薄不一,大小不等,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较深的乳腺部位最常见。X线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体积小,一般为1~1.5cm,偶见有>3cm者,边缘光滑锐利,密度稍低于脂肪。
9.乳腺纤维瘤 乳腺纤维瘤多发生于20~25岁青年妇女,由腺体和纤维组织所构成,有青春型和巨纤维腺瘤型两种,但无质的不同。该病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有单发和多发2种。单发的乳腺纤维瘤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多为较小的卵圆形肿块,月经初潮前生长的纤维瘤都可生长较大。表面光滑,质坚韧,肿瘤边界清楚,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在乳房内容易推动,触之有滑动感。生长缓慢,数年内可无变化,但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多发性乳腺纤维瘤表现均匀一致,中等硬度,大小不等。较大的可呈分叶状,光滑,质韧,边界清楚,肿瘤中心有钙化颗粒。
乳腺纤维腺瘤外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有光亮,不平滑,肉眼可见切面有多数不规则的裂隙为扩张的乳管。
巨纤维瘤X线平片可见为密度均匀的巨大肿块影,呈分叶状。周围组织被压形成透亮区,肿瘤中心可有钙化影,附近多伴有血管增粗和曲张。
乳腺纤维瘤虽瘤体很小,但恶变的机会较大,因此还必须认真治疗。
10.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在40~50岁的妇女,75%发生在接近乳头的大乳管内,或发生在乳头附近与乳管相连的囊肿内。可单发也可多发。瘤体很小,但常带有绒毛及较多的薄壁血管,极易出血。
临床多无疼痛,在非月经周期间自乳头溢出血性液体,肿块多摸不到,如果若扪查到肿块,多为几个毫米直径,位于乳晕区。乳瘤常呈圆形,质较硬,不与皮肤有粘连,可推动,轻压此肿瘤,即可有乳头血性溢液。
乳管内乳头状瘤约6%~8%可癌变,故术前应做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手术应切除彻底,以患病乳管及其周围腺体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后患。年龄较大的妇女,应做乳房单纯切除。
西医病因:
1.年龄在40~59岁为我国乳腺癌高发年龄组,约占全部患者的75%。
2.月经初潮小于12岁,闭经迟于55岁。
3.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大于35岁,产后未曾哺乳者。即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危险性呈负相关。
4.有乳腺癌家族史,其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5.一侧乳腺癌患者,对侧发病较正常人高.
6.患有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伴乳头状瘤,且病理结构活跃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7. 有多次X线胸部透视或胸片检查史者,或乳腺区域接受过放射治疗者,其乳腺所受射线剂量较大,而放射电离辐射与乳腺癌的发病亦有关。
8.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宫体腺癌者,或长期应用雌激素及避孕药者,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9.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是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0.饮食习惯的改变,尤其是脂肪饮食的增加,可以改变内分泌环境,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其他如饮酒、吸烟、染发剂的应用等与乳腺癌的发病的关系尚不能肯定。
中医病因:
认为乳岩的病因涉及内、外国两个方面,而以内因为主。 1.内寒之气,经虚血结《诸病源候论·卷四十·石痈候》中说:“有下于乳者,其径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无犬热,但结核如石。”说明乳岩亦有外来的致病病因素“内寒之气”。 2. 七情内伤,肝脾不和《丹溪心法·卷五·乳痈》说:“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岩”。《外科正宗·乳痈论第二十六》对乳岩病因的认识是:“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疡科心得集》也有类似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乳岩》认为:“乳岩初结核隐疼,肝脾两损气郁凝”。以上均说明乳岩是由于肝气不舒,肝郁气滞,郁结伤脾,肝脾两虚等七情内伤所致。总之,本病主要由于肝郁气滞,肝脾不和,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毒蕴结而成。
中医病机: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不过,已知许多因素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且乳腺癌是由多种致癌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包括遗传上的易患性、内源性激素的不平衡,致癌病毒及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
1.病毒学说:人类的细胞中存在内源性肿瘤病毒基因的可能性,人的乳腺癌可能由病毒引起,但人类乳汁喂养作为病毒传递的途径而产生的乳腺癌则尚未被证实。
2.内分泌学说:大部分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存在着密切关系,雌激素是乳腺发育的基本刺激素,也是乳腺癌的先决条件。乳腺受体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作用,如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及胰岛素等,以维持乳腺的生长,发育及乳汁分泌等功能。雌激素中的雌酮和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雌三醇和孕酮被认为有保护作用,而催乳素则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有促进作用,但各种因素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3.免疫学说:临床有乳腺癌自行消退者充分说明免疫机理的抗肿瘤作用。双侧乳腺癌和多中心小叶原位癌其病灶和临床表现不符,表明这些癌组织可能是被抑制而停留在隐性状态。乳腺癌病人在治疗前血液循环中虽然有癌细胞,而病人能长期生存,说明免疫在起作用。某些经全乳切除而未加任何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原腋下可及的淋巴结自然消失,这是由于减少了肿瘤抗原,而使免疫平衡倾向有利于宿主的一方。 4.遗传学说: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族史上。临床学家研究发现人群中对乳腺癌有遗传易感问题。它表现为家族性聚集,有乳癌家族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以母女、姐妹间较明显,它具有发病早、双侧高发危险及与其他癌瘤伴发等特点。近年的研究表明,人类遗传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从多方面起了间接作用,可能是遗传控制了对病毒的易感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病理:
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三大类。 1.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导管基底膜内的肿瘤。按组织来源又分为:(1) 小叶原位癌:来自乳腺小叶内导管或小叶内末梢导管,约占乳腺癌的1.5%。(2)导管内癌:来自乳腺中小导管的肿瘤, 2.早期浸润癌:癌组织开始突破基底膜,刚向间质浸润的时期。根据形态不同分为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 3.浸润性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结构的癌组织和间质相混杂的图像。 ①浸润性小叶癌:小叶内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及小叶范围,向间质内浸润,癌细胞常围绕导管呈同心圆结构而形成靶样图像。 ②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部分区域内尚可见到导管内癌成分。 ③单纯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80%以上。体积往往较小,形态特点是癌组织中主质和间质的比例相当,其形态复杂、多样,癌细胞常排列成巢、索、腺样或呈片块状。 ④髓样癌(无淋巴细胞反应者):镜下特点见癌细胞排列成片块状或巢状,排列紧密,癌巢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无淋巴细胞反应。 ⑤硬癌:镜下见癌细胞形成小巢状或条索状,细胞异形性显著,核分裂易见,间质多于主质,致密的纤维组织可发生胶原变性、钙化或骨化。 ⑥腺癌:癌实质中腺管状结构占1/2以上,癌细胞异形性明显,腺管形状不规则。(2)浸润性特殊类型乳腺癌: ① Paget病:② 乳头状癌:③ 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⑤腺样囊性癌:直径一般不超过3cm,无皮肤粘连。 ⑥粘液腺癌:⑦大汗腺样癌:⑧鳞状细胞癌: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约占就诊总数的80%以上,多为无痛性,好发于乳腺外上方,约占36.1%,其次为乳头、乳晕区和内上区;单发者占绝大多数,偶见2个以上,多呈不规则的球形块,半球形或表面不平的结节状肿物,边界不清,质硬韧,似石头或软橡皮样韧感,活动度差,或固定不能推移。也有质较软伴囊性感者。后期可出现卫星结节及溃疡,早期有时难与良注瘤相鉴别。
(二)乳头和乳晕异常
1.回缩当病灶侵犯到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甚至乳晕随之变形。癌瘤深居乳腺内,侵犯广泛,使大导管硬化、抽搐,致乳头固定,是晚期癌的征象。
2.乳头改变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破、结痂,伴灼痛,以致乳头改变,是Paget病的表现。
3.溢液乳腺癌伴乳头溢液者占5%以上,可为乳汁样、水样、浆液性、血性、血脓性,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乳头溢液很少单见,多伴有乳腺肿块;仅有溢液未扪及肿块,多为导管内早期癌或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囊性增生病等。
(三)乳房轮廓及皮肤改变
乳房完整的弧形轮廓出现异常或缺损,提示肿瘤侵犯皮肤的Copper筋膜。皮肤改变与癌瘤在乳腺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癌瘤侵犯面积大,位浅表,即使早期也可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凹陷,称“酒窝征”,检查时用拇食指轻捏肿瘤处皮肤,此征更为显著。当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性水肿,在每个毛囊处因皮肤受到悬韧带的牵拉,就出现许多凹陷,形成“橘皮样”外观,这是较晚期的征象。病程长和体积大的乳腺癌可致皮肤溃疡,其癌组织破溃并形成空洞,有恶臭的分泌物。炎性乳腺癌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同时伴有皮肤水肿。
(四)疼痛
约1/3病人诉患侧乳房有不同程度的隐痛、钝痛、牵拉痛或刺痛,阵发性或持续性;有时患侧上臂和肩部牵拉样疼及沉重不适感。少数患者因疼剧而来就诊。
(五)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相应症状
1. 肺转移侵犯气管、胸膜可出现咳嗽、胸痛等,癌性淋巴管炎可见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紫绀及胸痛等。
2.胸膜转移为血性胸腔积液,常见胸闷胸疼,气短咳嗽等。
3.骨转移以胸、腰椎和骨盆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病人出现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脊柱转移可由于脊髓受压引起截瘫。
4.肝转移起初可觉乏力、食欲减退,后期常腹胀、腹痛。
5.脑转移常为多灶性,引起脑水肿致颅压增高;见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抽搐,以至昏迷。
(六)乳癌转移的体征
经淋巴道转移,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硬韧,常固定;患侧锁骨内侧段的后面和上方也常触及肿大坚硬的淋巴结,受累淋巴结直径多不超过1cm。若癌细胞阻塞腋窝主要淋巴管或腋静脉,则引起患侧手臂蜡白色水肿或青紫色水肿。偶见对侧腋或锁上淋巴结肿大,对侧乳房肿块,同侧颈淋巴结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经血液循环转移至远处脏器,可出现相应体征,如胸腔积液、肝肿大并触及大小不等结节;神经系统异常。
1.乳腺癌的X线检查
(1)乳腺X线摄片对乳腺癌的确诊率可达80%~90%。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和乳腺癌早期诊断方面,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取代它,现常用的有钼靶和干板摄片2种方法。X线平片有以下特征时,要考虑为乳腺癌。
(2)乳腺导管造影:影像特征可因癌肿的浸润、梗阻、破坏而引起乳腺导管壁僵硬、局部狭窄、管壁不规则破坏或突然中断,或本应呈树枝状分支的导管树整体走向扭曲异常。
(3)乳腺淋巴造影
(4)CT和MRI检查:CT检查可能有助于检出小而致密的乳腺肿瘤,MRI亦可用于小乳腺癌检出,都优于普通X线检查。
2.超声显像检查: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象检查较有价值,但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为80%~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3.热图像检查: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由于癌细胞增殖块血运丰富则相应体表温度较周围组织高,用此差异可做出诊断。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热异常部位与肿瘤不相对应,诊断符合率差,近年来渐少应用。
4.近红外线扫描:在显示器屏幕上可见到由浅到深灰甚至黑色多个灰度中心的阴影,可大于实际肿块,而且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同时其周边伴有异常的血管影,粗大扭曲中断,呈放射状、条束状、鼠尾状或蝌蚪状(图23)。
5.CT检查:可用于不能?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
6.肿瘤标志物检查: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直接释放细胞组织成分,并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这类物质称肿瘤标志物。
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难以提出确切的病因学预防(一级预防)。但重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二级预防),经普查检出病例,将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不过乳腺癌普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有周密的设计、实施计划及随访,才能收到效果。目前一般认为乳房钥靶摄片是最有效的检出方法。
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
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不长期过量饮酒。
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负责开展了三苯氧胺与雷洛昔芬等药物预防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
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防患于未然。
1、乳头溢液
乳腺癌发生后使女性产生非生理性溢液,部分乳腺癌病人有鲜红或暗红色的乳头溢液,有时会产生清水性溢液,无色透明,偶有黏性,溢出后不留痕迹,乳头溢液可伴有乳房肿块同时发生。
2、恶病质综合征
当乳腺癌发展到中晚期时,患者可出现挑食厌食、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消瘦、贫血发热等病症,病情严重者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3、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发生后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身体同侧腋窝淋巴结发生肿大,且肿大淋巴结数目会随病情不断增加,相互连成团状,小部分患者出现相对侧腋窝淋巴转移。
4、转移症状
乳腺癌不同于其他癌症的地方在于,其早期就可以发生转移,随着疾病的发展再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骨转移可出现疼痛、局部压痛、活动能力下降等;发生肺及胸膜转移后,可出现胸痛、干咳、咯血、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肝转移后可出现发热、乏力、纳差、腹胀、体重下降等,继而出现腹水、黄疸、肝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