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浅表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从头部开始向下蔓延至其他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表现为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程度不同的瘙痒。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银屑病 皱襞、外阴部位银屑病主要累及腹股沟、腋下、乳房下,会阴及其他皱褶部位。皮损呈境界清楚的泛发性红斑,无鳞屑,由于局部潮湿、摩擦皮损表面湿润呈湿疹样改变。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如头皮、四肢伸侧常同时有银屑病典型皮损: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剥去鳞屑可见薄膜现象,轻刮薄膜可见点状出血现象。头皮损害常扩展到发际处,头发呈束状,但不脱落。大多数病人冬重夏轻。
2.玫瑰糠疹 主要发生于躯干、四肢近端.下腹部及腹股沟亦可受累。常先出现一个较大的母斑为椭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边缘略高起,表面覆有薄的糠秕样鳞屑,不带油腻,以后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类似皮疹,椭圆形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能自愈。
3.股癣 常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呈中心痊愈、周围扩展的炎性环状或半环状损害,鳞屑不呈油腻性,真菌镜检可查到菌丝或孢子。
4.湿疹 主要波及两侧大阴唇、阴阜、肛周,少数波及小阴唇和前庭部,以红斑、渗液、肥厚、脱屑为主,皮疹为多形性,鳞屑不油腻,最后导致色素增加,偶有色素减少,伴有剧痒。
5.痤疮 有毛囊性丘疹、脓疱、粉刺等特征损害,有皮脂溢出,但无油性鳞屑及结痂,常见于青年人。
(一)发病原因
病因到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多认为此病可能与皮脂腺活动性增加以致释放的皮脂增多或其有关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皮肤表面菌群失调。可继发微生物感染:如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痤疮短棒菌苗大量繁殖,引起皮肤炎症反应;皮脂腺分泌增加特别是真菌感染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亦起到一定作用。遗传因素、内分泌性激素水平改变尤其是男性激素水平增高、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因素、胃肠道功能障碍、维生素B缺乏、饮食习惯等也与本病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灶性角化不全,表皮内偶见中性粒细胞,棘层轻度肥厚,可见棘细胞内、间水肿,真皮血管周围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实验证明脂溢性皮炎患者抗微生物的IgG抗体及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提取物诱导的淋巴细胞刺激反应均低于正常人,这2个因素促进这些嗜酸性微生物的繁殖,产生炎症反应。
病变时好时坏,低温潮湿时发作较频。主要症状为局部皮肤瘙痒。外阴部主要累及腹股沟、耻骨部、会阴皱褶处、两臀间。损害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弥漫性红斑或痂皮,上覆油腻性鳞屑或黄色结痂,散在或融合。由于摩擦,易发生糜烂、渗液、皲裂,呈湿疹样改变,生殖器部位慢性病例可出现银屑病样损害 (暗红色鳞屑性厚斑片)。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发病者一般均有身体其他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的皮肤同时发病,如头皮、面部、上胸部、肩胛间区、腋窝、脐窝、肛周等部位,故不难确诊。在不同部位,皮疹稍有不同。
诊断主要依据: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的带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对称分布,慢性经过,有不同程度瘙痒。
分泌物行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外阴部妇科常规检查是对外阴进行初步的常规检查,用于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可以预防和及时治疗阴道疾病。正常外阴,阴毛呈尖端向下,三角形分布,大阴唇色素沉着,小阴唇微红,会阴部位无溃疡、皮炎、赘生物及色素减退,阴蒂长度<2.5cm,尿道口周围粘膜淡粉色,无赘生物。
成人及新生儿多见,人群发病率为1%~3%,年轻人为3%~5%,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发病率可达32%~83%。
治疗后
预后:易复发。
保健:注意生活规律,调节饮食,少吃多脂、多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睡眠应充足。
外阴皮肤脂溢性皮炎发病者一般均有身体其他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的皮肤同时发病,如头皮、面部、上胸部、肩胛间区、腋窝、脐窝、肛周等部位,故不难确诊。在不同部位,皮疹稍有不同。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的带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对称分布,慢性经过,有不同程度瘙痒。
常伴发念珠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