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周围癌(VPC)是生长在乏特壶腹、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端、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内侧壁癌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在癌肿较小时即可引起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梗阻,因此患者黄疸出现早。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男性居多。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痛、发热、体重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
2.少数可误诊为传染性肝炎,可根据壶腹癌时AKP升高、转氨酶与血清胆红素发展不平行作出鉴别。
3.也有误诊为胆管癌、肝癌的,可根据影像学胆管癌之胆管呈偏心性狭窄,肝癌时的特征性声像图及AFP升高与本病进行区别。
4.有时易与胰头癌相混淆,但胰腺癌腹痛重于本病,B超、CT、等检查可见胰腺内肿块。临床上可进行B超、PTC、ERCP、CT、MRI等检查,结合症状、体征便可诊断本病,并与易误诊的有关疾病相鉴别。
1.黄疸
壶腹周围癌黄疸出现较早,进行性加重,亦可呈波动性黄疸。黄疸属阻塞性,皮肤黏膜黄染较明显,多伴有皮肤瘙痒。长期胆汁淤积可致胆汁性肝硬化,胆囊肿大。合并胆道感染者可有高热,寒战,甚至中毒性休克。
2.腹痛
中上腹痛常为首发症状。早期部分病人可产生剑突下钝痛,腹痛可放射至背部,常于进食后、傍晚、夜间或脂餐后加重。
3.间歇性寒战、发热
常因肿瘤破溃、胆汁淤积和胆道感染引起。特点为短暂性高热伴畏寒、白细胞总数升高,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4.消化道症状
由于肠道缺乏胆汁、胰液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饱胀、消化不良、乏力、腹泻或脂肪痢、灰白大便和体重下降等。晚期出现黑便,并继发性贫血。癌肿腹膜转移或门静脉转移可出现腹水。
5.肝、胆囊增大
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胆囊,肝质地硬、光滑。少数病人由于长期黄疸而致胆汁性肝硬化、脾肿大等。
1.粪便和尿液检查
大多数患者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多有轻度贫血,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
2.血液检查
血清胆红素增高多在256.5~342μmol/L,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转氨酶轻至中度增高,癌胚抗原CA19-9和CA125均可升高。
3.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十二指肠可引流出血性或暗褐色液体,其潜血试验阳性,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脱落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
4.胃肠钡餐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
十二指肠外上方可见胆囊压迹,其第一、二段交界处有增粗的胆总管压迹,十二指肠乳头增大,黏膜呈不规则紊乱或充盈缺损。胰头癌患者可见十二指肠圈扩大,十二指肠内侧壁“僵硬”受压、变形或部分性梗阻,呈“∑”形,但典型表现者少见。
5.B型超声检查
B超可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但对壶腹周围癌本身的诊断率较低,这是由于该部位常有十二指肠及胃内积气及食物掩盖所致。
6.CT、MRI检查
对鉴别胰头癌有意义,有助于本病诊断,可显示肿瘤的位置与轮廓。影像上壶腹周围癌与胆总管癌表现相似。胆总管、胰管均可扩张或仅胆管扩张;胰头癌时则胰头增大、有肿块,胰管扩张,环影突然中断变形,出现双环影,表示胰头、胆总管均有侵犯。有时可见扩张的胆总管内有软组织影或异常信号。
7.ERCP
可以窥视十二指肠内侧壁和乳头情况,可见乳头肿大,表面不规则,呈结节状,质脆易出血,活检可进行病理学确诊。
8.PTC检查
比ERCP为优,因壶腹乳头高低不平,管腔狭窄、堵塞,ERCP常不易成功。PTC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呈“V”字形不规则充盈缺损或闭塞,有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9.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SCA)
对胰头癌诊断有益,从血管位置改变,可间接确定胰腺癌所在部位。
10.核素检查
可了解梗阻部位。75Se-蛋氨酸胰腺扫描,在胰腺癌肿处出现核素缺损(冷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黄疸 较早出现,与腹痛同时或先后出现,进行性加重,属阻塞性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较明显,可呈暗绿色,多伴有皮肤瘙痒。
2.间歇性寒颤,发热 常由于肿瘤破溃,胆汁淤积和胆道感染引起。
3.肝脏、胆囊增大 为胆管梗阻,胆汁淤滞所致,少数病人由于长期黄疸而致胆汁性肝硬化,脾肿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