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疾病名称:
疾病别名: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科室分类: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传染科
肝病科
艾滋病科
传染危重室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传染科
肝病科
艾滋病科
传染危重室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儿科综合
小儿外科
儿童保健科
新生儿科
小儿骨科
小儿神经内科
小儿呼吸科
小儿血液科
小儿耳鼻喉科
小儿心内科
小儿康复科
小儿精神科
小儿肾内科
小儿消化科
小儿皮肤科
小儿急诊科
小儿内分泌科
小儿泌尿外科
小儿感染科
小儿心外科
小儿胸外科
小儿神经外科
小儿整形科
小儿风湿免疫科
小儿妇科
--请选择--
*
疾病内容: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由奇孔古尼亚热病毒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出血、关节剧痛为特征,少数患者遗留持续性关节僵硬。
疾病鉴别:
需与登革热、黄热病、传染性红斑、西尼罗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确诊依赖于血清学检测及病毒分离。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 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 传染性红斑:由细小病毒B19 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5 天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关节受损表现为多关节周围炎,较多发生在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细小病毒B19 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
疾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奇孔古尼亚热病毒属披膜病毒科A组病毒,呈球形或稍具多角形,平均直径42nm,内有核心,直径20~30nm,为单股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其抗原性与O’nyony-nyony病毒、Mayaro病毒、Semliki forest病毒同为一个亚组。在非洲和亚洲分离的毒株间有较小的抗原性差异。小白鼠、大白鼠、地鼠等易感。该病毒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北京鸭肾及猴肾细胞,HeLa细胞中繁殖。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二)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进入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不断繁殖,3~4天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继之,病毒侵入肝、脾、肾、心、骨髓、淋巴等处。数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淋巴结、脾、骨髓中依然存在。 黄热病的病理损害是由于病毒聚集于不同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繁殖所致,主要受损脏器为肝、肾、心,其他组织器官亦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 肝脏病变主要在小叶中带,肝细胞混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炎症反应轻微或缺乏,无明显组织增生。严重肝脏病变可导致深度黄疸、出血及低血糖等。肾脏病变轻重不一,自肾小管上皮浊肿至肾小管坏死,特殊染色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球囊间隙与近端肾小管腔内有蛋白质物质。远端肾小管存在透明与色素管型。肾功能减退和尿毒症系因血容量减少,肾小管坏死等所引起。心肌有广泛退行性变和脂肪浸润。重症病例可有灶性出血,病变常累及窦房结和希氏束,临床可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脑部偶见水肿及小的出血灶。组织学变化以细胞变性、脂肪浸润、坏死,而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为特点。病灶呈散在性分布。
常见症状:
潜伏期3~12天,实验室感染者为22~80h。 起病急骤,突起发冷、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至38~40.5℃,伴有非常剧烈的四肢关节及脊椎疼痛,甚至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但关节无红肿炎症变化。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发热1~6天后,多数病人热退,1~3天后再度发热,37.2~38.3℃,持续数天。病后2~5天,半数以上病人有相对缓脉,眼结膜充血,80%以上病人面部、颈部及上胸部潮红,并在面部、躯干、四肢伸侧及手掌(足底)见散在斑丘疹,也可见出血点、瘀斑或紫癜。同时可有鼻和齿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表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婴儿患病常病情严重,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成人患病,病情较轻,几乎无死亡。自然病程3~10天。但恢复期较长,90%病人经数周至3年以上,关节疼痛及僵硬,才完全缓解。只有少数病人关节持续疼痛及僵硬,可伴或不伴肿胀。 1.临床诊断 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或实验室接触该病毒等情况下,出现突然发热,双峰热,皮疹及剧烈的关节疼痛及出血倾向,可作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取发病3天内患者的血清稀释1000倍接种小白鼠脑内或地鼠肾或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取双份血清,作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效价上升,支持诊断。还可用单克隆抗体HI法或IF法进行快速、简便、特异的实验诊断。
需做检查:
1、血常规检查 WBC计数多为正常,少数患者WBC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轻度降低,可伴有淋巴细胞的比例增高。 2、生化检查 由于病毒感染可损伤肝脏以及心肌,故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以及CK-MB升高。 3、脑脊液检查 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 4、RT-PCR检测 血中病毒RNA。
疾病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对于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减少传染几率。。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防蚊,也是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并发症:
本病属于病毒感染,目前对于病毒的治疗均只能够抑制,无法彻底清除,故严重患者可并发出血、循环衰竭。循环衰竭指的是血管间没有足够的吻合支;血管阻塞的速度发生得快,侧支循环往往不能充分地及时建立;吻合支血管不正常,造成组织器官供血不足造成MODS。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