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dilatation of the bile duct)又称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是小儿较常见的胆道畸形。本病癌变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故本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宜。此病分为囊肿型和梭状型两种,婴幼儿胆总管扩张超过5mm即可诊断此病。
1.囊肿型以右上腹或上腹部包块为突出表现,而无黄疸者鉴别
(1)肝包虫病 其与胆管扩张症的不同之处为患者存在畜牧区与狗、羊等动物接触。囊肿会是逐渐增大。B超及CT检查均示为肝内占位性病变,肝外胆总管显示正常。多半嗜酸性细胞计数增多。Casoni试验(包虫皮内试验)阳性率高达80%~95%。80%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2)肝囊肿 肝较大,硬且有结节感,无触痛。肝功能检查一般均正常,多囊肝患者有时可同时伴有肾,胰腺或脾的多囊性病变。B超及CT检查多可明确显示囊肿位于肝内而肝外胆道正常。
(3)腹膜后囊性肿物 如囊性畸胎瘤、淋巴管瘤等。从症状和体征来看较难与无黄疸的胆总管囊性扩张鉴别,B超、CT可基本区别,行ERCP检查可除外胆管扩张。右侧肾积水体格检查不易与胆管扩张相区别,但肾积水多偏侧方,腰三角区常饱满,特别是借助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或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两者很易鉴别。
(4)肾母细胞瘤主要不同点为 ①肿瘤生长较快,可有高血压或血尿,患儿一般情况多较差。②肿瘤为实体性,中等度硬。③腹部X线平片可见肿块将肠管推向内侧,有时瘤体内有散在点片状钙化点。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或被挤压破坏不显影或仅少量造影剂显于肾盂。
(5)胰腺囊肿儿童假性胰腺囊肿 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囊肿多位于左上腹部或脐上,常伴有腹痛。尿糖及血糖升高,血清淀粉酶升高或正常。以B超、CT或ERCP检查,多无困难区分。
2.以黄疸为突出表现者鉴别
(1)胆道闭锁主要不同点为 ①出生1~2周后患儿出现胆汁淤滞性黄疸,并迅速加深而无间隙。尿呈深褐色,粪便为淡黄色,后发展为陶土色大便。②皮肤、巩膜黄染明显,病程后期可出现腹腔积液或门静脉高压症。③超声检查探不到胆总管,无胆囊或仅有萎缩的胆囊,而本症则表现为肝外胆管的扩张。
(2)胆总管口壶腹周围癌主要鉴别点为 ①患者多为中年或以上,病程短。②黄疸为进行性加深而非间歇性出现。③全身情况恶化快,可出现消瘦、贫血等症。④肿块大者可触及,但坚硬呈结节感。⑤CT、B超或MRI可发现胆总管远端壶腹部的实性肿物,而本症则无。
值得注意的是本症有较高的胆道癌的癌变率,发生胆道癌后以间歇性腹痛、发热为主诉的约占一半以上,与不合并癌变的本症相比,这一频度稍高。约30%出现黄疸并触到腹部包块。当出现背部疼痛、消瘦则提示为进展期。由于其癌变后并无特异性的表现,故容易与原发病相混淆。因此,B超、CT、ERCP造影等一旦发现扩张胆管内有肿块阴影,就应高度怀疑。对300余例癌变的病例进行分析,病灶仅局限于肌层,属早期的不满10例,可见诊断极为困难。
3.以急性上腹部疼痛为突出症状者鉴别
(1)胆道蛔虫症 ①突然发生的右上腹或上腹部钻顶样疼痛,发作后可缓解或恢复正常。症状严重而体征较轻为其特点。②多无黄疸,有时也较轻。③右上腹或上腹部无包块。④超声检查可见胆总管内有虫体样回声影,胆总管可有轻度的扩张,而胆管扩张症无虫体样回声,可见胆总管的囊状或梭状扩张。ERCP可见胆管扩张及胰胆合流异常,而胆道蛔虫则无。
(2)急性胆囊炎 多发于成人,发热、右上腹疼痛、触痛和肌紧张明显,Murphy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胆囊随呼吸移动并较浅表,不像胆总管扩张症的位置深并范围大。黄疸如有也较轻。B超的实时检查多可较容易地鉴别两者。
(3)肠套叠 本病主要症状为较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腹部包块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易移动,稍偏韧,位置多位于右上方,可有果酱样大便。钡灌肠或空气灌肠可见典型的套叠头部的杯口状影。
(4)急性胰腺炎 本病以成人多见,腹痛较剧,常位于上腹正中偏左,可牵涉及左腰背部及左肩部,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恶心呕吐、发热,可有腹膜刺激症。生化检查可见血尿淀粉酶明显增高。行B超、CT检查,可见肿大的胰腺并且胆总管是正常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症病程中20%~40%曾表现高胰淀粉酶血症,尿中也可查得淀粉酶增高。部分病例为真性合并的胰腺炎,而大多为毛细胆管中的淀粉酶反流入血而引起所谓“假性胰腺炎”的表现。该种病例胰腺病变多较轻。
除了获得病名诊断和基本分类之外,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存在与否及形态、共同通道内有否结石、肝内胆管有否扩张、肝门部胆管有无狭窄等病变均应在术前或术中了解,以指导正确的治疗。
有关病因学说众多,至今尚未定论。多数认为是先天性疾病。亦有认为有获得性因素参与形成。主要学说有三种:
(一)先天性异常学说 认为在胚胎发育期,原始胆管细胞增殖为一索状实体,以后再逐渐空化贯通。如某部分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则在空泡化再贯通时过度空泡化而形成扩张。
有些学者认为胆管扩张症的形成,需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因素的共同参与。胚胎时期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过度空泡形成所造成的胆管壁发育薄弱是先天因素,再加后天的获得性因素,如继发于胰腺炎或壶腹部炎症的胆总管末端梗阻及随之而来发生的胆管内压力增高,最终将导致胆管扩张的产生。
(二) 胰胆管合流导常学说 认为由于胚胎期胆总管与主胰管未能正常分离,两者的交接处距乏特(Vater)壶腹部较远,形成胰胆管共同通道过长,并且主胰管与胆总管的江合角度近乎直角相交。因此,胰管胆管吻合的部位不在十二指肠乳头,而在十指肠壁外,局部无括约肌存在,从而失去括鸡功能,致使胰液与胆汁相互返流。当胰液分泌过多而压力增高,使胆管发生扩张。近年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证实有胰管胆管合流流高达90~100%,且发现扩张胆管内淀粉酶含量增高这事实。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胰液进入胆道后,淀粉酶、胰蛋白酶、弹力蛋白酶的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
(三)病毒感染学说 认为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和胆管扩张症是一病因,是肝胆系炎症感染的结果。在病毒感染之后,肝脏发生巨细胞变性,胆管上皮损坏,导致管腔闭塞(胆道闭锁)或管壁薄弱(胆管扩张)。但目前支持此说者已见减少。
腹痛、黄疸及腹部包块为本病的3个典型症状,但许多患儿,特别是梭状型患儿多不同时具有上述的“三主征”。临床上常以其中1~2种表现就诊。
1.腹痛
多局限在上腹、右上腹部或脐周围。疼痛性质以绞痛为多,也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钝痛、胀痛或牵拉痛。高脂肪或多量饮食常可诱发腹痛。幼小病儿因不会诉说腹痛,常易误诊。相当一部分婴幼儿腹痛时常呈头肩向下的跪卧位姿势。有的腹痛反复发作,间歇性发作迁延数月乃至数年,疼痛发作时常伴有黄疸,并可同时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具有腹痛者占60%~80%。
有的腹痛突然加重并伴有腹膜刺激症状,常见胆总管穿孔,继发胆汁性腹膜炎。患儿多哭闹不安,呕吐,进行性腹胀加重,但腹膜刺激征较胃肠道穿孔为轻,经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性腹腔积液而获诊断。
2.包块
多于右上腹部或腹部右侧有一囊性感光滑包块,上界多为肝边缘所覆盖,大小不一,偶见超过脐下接近盆腔的巨大腹部包块病例。可有轻重不一的触痛。部分囊肿的下端胆总管处有瓣状皱襞,似活瓣阻碍胆汁排出。囊内胆汁排出后,囊肿体积会变小,黄疸亦渐消退,这时囊肿体积会变小,黄疸减轻。在本病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梭状型胆管扩张症则多不会触及腹部包块。
3.黄疸
间歇性黄疸为其特点,多数病例均存在此症状。出现黄疸间隔时间长短不一。严重黄疸可伴有皮肤瘙痒,全身不适。黄疸出现和加深说明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所致,合并囊内感染或胰液反流会导致加重。当炎症减轻,胆汁排出通畅,黄疸可缓解或消退。部分患儿黄疸加重时,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同时尿色深黄。
除三个主要症状外,合并囊肿内感染时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亦可因炎症而引起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病程较长或合并黄疸者,患儿可因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障碍而引致凝血因子合成低下,患儿有易出血的表现。个别还表现有维生素A缺乏的一系列症状。
1.血生化检查
提示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可有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少数患儿各项检查指标可基本正常。合并囊肿内感染者可见血象增高等的炎症改变。常有出凝血时间的延长。
有相当比例的患儿,尤其是梭状型者病程中发现血、尿胰淀粉酶增高,而被误诊为单纯的急性胰腺炎。临床实际病例中确有合并胰腺炎者,但多数病例为由于胰液会反流入肝内胆管,在毛细胆管中胰淀粉酶可通过肝静脉窦而反流入血循环所致,多非真性胰腺炎。
2.B超检查
最为简便且无创的检查手段,可初步获得诊断。肝脏下方显示界限清楚的低回声区,并可查明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和范围及是否合并胆管内结石。
3.X线检查
当囊肿较大时,于右上腹部可见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并可见胃及结肠被推移,可见胃窦部被推向左上方,十二指肠段向右推移,十二指肠框扩大,但对于梭状型胆管扩张症其普通X线检查较难诊断。
4.胆道造影
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因造影剂被稀释,多数显影不清楚。当有肝功能严重损害时不宜采用。由于目前多可通过较先进的检查方法来替代,所以临床已基本停用。
5.经皮肝胆管造影(PTC)检查
通过该项检查可以了解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部位,可为手术选择提供指导。了解有无胰胆管的合流异常及胰胆管远端的病理变化,明确诊断,了解远近端胆管的狭窄程度、采取胆汁,进行细菌学检查。但由于本检查法需全身麻醉配合且损伤大,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多由ERCP所替代。
6.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损伤相对较小,对小儿需全麻,成人仅黏膜浸润麻醉即可,无明显的器质性损伤。造影易成功,且可获得优于PTC的诊断效果。目前,在国外也可对新生儿顺利进行ERCP的检查,对胰胆合流异常的诊断更为有效。
7.放射性核素131I肝胆ECT扫描
可直接动态观察肝胆系统的形态与功能,亦可观察胆总管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排泄状态。
8.CT检查
可明确胆总管扩张的程度、位置,胆总管远端狭窄的程度以及有无肝内胆管扩张,扩张的形态及部位等,有助于术式的选择。近年来由于螺旋CT及其三维甚至四维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立体性地全面地反映肝内胆管的影像。
9.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
是90年代才成熟应用到临床的一种高新无创成像技术。利用磁共振的特殊呈像技术获得清晰的胰胆管呈像效果,甚至可明确地判断出是否合并胰胆合流异常。
10.术中胆道造影
对于无术前ERCP或MRCP的病例,术中胆道造影仍十分必要。可详细了解肝内胆道及胆总管远端和胰胆合流异常的病理形态。因部分肝内胆管的囊性扩张或狭窄需行适当的肝门部甚至肝内胆管成形术,以确保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术中胆道造影可很好地指导手术。
预防:该病由于是先天性疾病!所以在妊娠期间就应该做检查,降低得病几率!
缓解措施:症状发作期的治疗,采取禁食2~3天,以减少胆汁和胰液的分泌,缓解胆管内压力。应用解痉剂以缓解疼痛,抗生素3~5天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常能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鉴于其频繁的发作和各种并发症,宜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所进行的手术准备为一般的术前准备。
1.复发性上行性胆管炎
2.胆汁性肝硬变
3.胆管穿孔或破裂
4.复发性胰腺炎
5.结石形成和管壁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