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疮:胞睑内面红色细小颗粒密集丛生,状若椒粒,故名椒疮。分布以大小眦及穹窿部为重,常与粟疮并生,痒涩流泪,若及黑睛可致赤膜下垂,血翳包睛;若及胞睑,终为拳毛倒睫,黑睛生翳。
粟疮:多见于下脸,如杨梅之状,质地较软,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境界清楚,愈后睑内不留瘢痕,且无并发及后遗症。
患沙眼后有眼红、粘性物、眼痒、眼痛等不适,眼睑结膜面有滤泡、红肿、炎症性增厚使血管模糊、经过反复感染眼睑的结膜面出现白色条纹疤痕,上睑下垂:当疤痕引起眼睑内层增厚和眼睑形态改变,眼睑肌失去收缩能力引起眼睑下垂。 睑内翻倒睫:结膜瘢痕收缩和睑板弯曲畸形,使睑缘向内翻转,牵拉睫毛倒向角膜侧生长,睫毛摩擦角膜。 角膜混浊:倒睫持续摩擦角膜,刺激角膜出现新生血管,像垂帘状长入角膜,称之为沙眼角膜血管翳,严重的角膜血管翳及睑内翻倒睫摩擦角膜以致角膜溃疡,角膜混浊变白,视力下降。 睑球粘连:睑结膜与球结膜连接部为穹窿部,可因结膜瘢痕收缩而缩短,甚至完全消失,牵引下睑时在眼睑和眼球间的结膜可见有垂直的皱襞,使睑结膜与球结膜粘连。 结膜干燥症:由于结膜广泛结瘢,使杯细胞和泪腺分泌功能遭到破坏,泪腺管闭塞,导致结膜不能被湿润,而逐渐干燥,角结膜上皮发生角化,表现为干涩、刺痒等不适。 慢性泪囊炎:沙眼病变累及泪道粘膜,鼻泪管发生狭窄或阻塞,导致慢性泪囊炎,表现为流泪、流脓或挤压鼻根部大量脓液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