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阿丝虫病(loaiasis)是由罗阿丝虫引起的一种结缔组织丝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皮下结缔组织的游走性肿块以及丝虫性结膜炎、关节疼痛等。
临床需与链尾丝虫病,常现丝虫病,奥氏丝虫病相鉴别。 1.链尾丝虫病(DipetalonemiasisStreptocerca,A-cantho-CheilonemiasisStreptocerca)系由链尾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寄生于躯干皮肤所致的疾病,流行于西非和刚果盆地,借库蠓传播。链尾微丝蚴在皮肤中数量远较盘尾微丝蚴为少,其活动缓慢,无鞘,长宽为180~240×3μm,尾端钝圆卷曲如伞柄,尾核9~12个,排成一纵列,伸至尾端。临床表现为与盘尾丝虫相似的瘙痒性皮疹,诊断依赖皮肤活检寻找成虫和微丝蚴。链尾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对乙胺嗪甚敏感,每日200mg,疗程2~3周即可获得治疗效果。服乙胺嗪后也可出现Mazzotti反应。 2.常现丝虫病(filariasis perstans)系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胸腔,腹腔和心包)、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 3.奥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库蠓,寄生部位在腹腔,无明显致病性,主要分布在中美和南美。
罗阿丝虫病检查项目: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寄生虫检查的直接涂片法、血常规、尿常规。 外周血象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高达60%~90%。 所谓血象是指血液的一般检验(以往称为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是指对外周血中血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医生根据血象可以对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断。例如,白细胞数目增高常见于感染、应激(如手术、创伤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时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或数目增多,多是细菌性感染;白细胞减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
控制传染源:及时治疗患者,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可通过排查确认感染患者;用杀虫剂消灭虻幼虫。 消除传染途径:清除容易滋生虻虫的场所。 保护好易感人群:进入丛林等虻虫较多的地方应事先在皮肤上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以防斑虻叮刺。预防本病主要从治疗着手,大规模普查普治患者,以消灭传染源,成人乙胺嗪200mg/d,连服3天,1次/月,可有效地预防罗阿丝虫感染,使用杀虫剂消灭虻幼虫滋生,皮肤上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以防斑虻叮刺亦有必要。
本病并发症较少见。可并发脑膜脑炎,脑脊液内可找到微丝蚴。服用乙胺嗪后,垂死的微丝蚴可阻塞大脑毛细血管,引起持续性昏迷。此外,还可发生丝虫病性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热带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蛋白尿甚至血尿等。 1.脑膜脑炎是由于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 2.心脏外面有脏层和壁层两层心包膜,如它们发生炎症改变即为心包炎,可使心脏受压而舒张受限制。心包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心包炎较严重的类型是缩窄性心包炎。 3.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终期可过渡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 4.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 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 5.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常见临床症状有咳嗽、喘鸣、胸闷乏力、厌食及发热等。咳嗽剧烈,但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有时痰中带血。可有哮喘样发作。少数患者可有心律失常及消化系统表现。若不给予有效治疗,病程常迁延反复,数年后可由于肺纤维化出现肺功能不全的表现。体检可发现肺部哮鸣音及轻度肝、脾、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