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可是先天性的或获得性的,其所致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致盲性眼病。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都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根据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特别是二者所致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大相似性,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根据病史、伴随的皮肤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还是可以将二者区别开来。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几乎均发生于有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患者的玻璃体炎症反应轻微,视网膜动脉炎也很轻微,病变可发生于视网膜的任何部位。视网膜炎通常以灌木林燃火式的形式进展,活动性病变邻近于视网膜的萎缩病灶,此种视网膜病变不会自发消退。根据这些临床特点、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如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使用抗肿瘤药物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视网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和进展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区别开来。
弓形虫所致的视网膜脉络膜炎多发生于健康人,其特征为局灶性视网膜炎或局灶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新鲜病灶往往与陈旧性色素性的视网膜脉络膜瘢痕相毗邻,此种炎症不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那样,它往往呈限局性的改变,患者往往有眼前黑影病史或有以往发作的视网膜脉络膜炎病史,这些病变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都有助于二者的鉴别。值得说明的是,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视网膜炎都会出现多灶性视网膜脉络膜瘢痕和视网膜动脉炎,在鉴别时应当注意。
梅毒可以引起限局性或大片的视网膜病灶,伴有玻璃体炎,有时甚至会引起前房积脓。患者有原发性生殖道下疳和梅毒性皮疹等病史,血清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Behcet病常常引起视网膜血管炎,有时可伴有片状的视网膜白色病灶(视网膜血管阻塞),此可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者相混淆。但Behcet病患者有典型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形性皮肤病变、阴部溃疡、关节炎、神经系统受累等眼外表现,葡萄膜炎往往呈反复发作和进行性加重,常出现严重的眼前段炎症反应,甚至出现前房积脓。根据这些临床特征,一般易于将二者区别开来。
眼内淋巴瘤(网状细胞肉瘤)可以引起玻璃体炎和视网膜下白色的浸润,它不易引起视网膜动脉炎,进展也非常缓慢,玻璃体活组织检查、视网膜脉络膜活组织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发病原因
因为带状疱疹的病原体与水痘病毒相同,故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es zoster virus,VZV)。二者是同一种病毒感染的不同表现。一种是发生于儿童的水痘,此是一种原发性感染;另一种多发生于成年人的带状疱疹。在原发感染后病毒可潜伏于体内的神经细胞,主要在感觉神经节中,因为它是嗜神经的单孢病毒,也是一种DNA病毒。潜伏的病毒在某些诱因激发下可引起发病。常见的诱因为全身抵抗力低下,如创伤、各种传染病、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药、放射治疗、发烧以及年老体弱者。
(二)发病机制
在儿童,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上呼吸道黏膜和口咽部黏膜时,引起无症状的原发性病毒血症。病毒传播至网状内皮细胞后,即在这些细胞内繁殖,之后病毒释放至血液,出现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在单核细胞内复制。二次病毒血症常伴有发热、寒战、头痛、虚弱等前驱症状,以后出现局灶性的皮肤和黏膜损害。随着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形成,病毒从血中清除,其中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α-干扰素对限制病毒感染起着重要作用。在原发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病毒从皮肤黏膜损害处通过感觉神经到达相应的神经节,病毒也可经血液到达神经节。在神经节中主要潜伏于星形细胞。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病毒可以沿感觉神经逆向传播至相应的皮肤,引起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区的皮肤疱疹。虽然任何皮肤区都可受累,但三叉神经分布区(尤其是第1支)和胸神经节分布区(胸3~腰2)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特异性免疫应答降低是病毒激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是引起免疫应答降低的一个常见原因,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能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也是引起病毒激活的原因之一。
裂隙灯检查可以发现前葡萄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盘炎相应的特征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