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无症状、心率<50 qrs="">2秒为相对适应症
(2)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三束支和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或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率40次/分者;双束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交替出现的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希氏束图证实H-V延长者。
(3)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阿一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室率<50分而无症状为相对适应症。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如下表现者: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室率<45 r-r="">2秒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
(5)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或自动复律除颤器、位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
严重的心跳过慢。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这也是起搏器最主要和最初的治疗范畴。
心脏收缩无力。疾病若破坏了心肌,或改变了其原有形态,会导致心肌无法有力收缩。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就会引起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各部分无法获得充足的新鲜血液,造成头晕、胸闷、乏力等各种症状。如药物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以在心脏各部分安装多个起搏器,同步产生多个电刺激命令,帮助心肌收缩。
心跳骤停。心脏停止跳动数分钟就能致死,一些疾病可引发心跳骤停或致命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以安装具有除颤器功能的起搏器,能恢复心脏有规律的跳动。
在某些心脏病综合治疗中(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预防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等),起搏器还是不可或缺或唯一的治疗手段。
(6)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心室停跳者。
做好生活调整,告知患者出院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戒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防止受凉。教会患者每天起床数脉搏,触摸脉搏是最简单的系统监护方法之一,检查自己的脉搏就可以间接地检查起搏器的功能。监测脉搏应坚持,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器情况,末期探测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禁止在起搏器部位用力搓擦和按摩。避免尖锐物体碰撞起搏器等,尽量少用移动电话,必须用时电话置于起搏器的对侧。
患者出院时,护士赠送每名患者一张精制的“安装起搏器卡片”,让患者外出时一定放在衣袋里,尤其是电池将要耗竭的患者,更要注意这一点,一旦出现意外,身边的行人便于及时拨打120。嘱咐患者绝对禁止进强磁场、高电压、电视电台发射站、雷达地区等场所,不做各种电疗,不做核磁共振等。起搏器安置患者术后应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除了一些重体力劳动均可正常参加。为做好患者出院后期评估,要求患者定时回院复查,遵医嘱坚持服药,在起搏器植入术后1、3和6个月各返院复查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定期做心电图检查,了解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
1.出血与感染 起搏器安置术后的血肿和感染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术中止血不佳、组织损伤严重、没有消灭死腔及伤口部位处理不当等是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2. 电极脱位 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90%的电极脱位发生于安装术后1周内。一般24h内限于平卧或左侧卧位,此时心内膜组织水肿消失,细胞及纤维蛋白渗液逐渐形成纤维包裹,此时电极嵌顿具有稳定性,再过于制动弊多利少。通常患者术后绝对卧床3~7天,长时间卧床对患者来说会给患者增加不同程度的痛苦,患者感觉腰背酸痛,难以忍受,有的不习惯卧床大小便,致腹部胀气,腹痛便秘,食欲减退并产生烦躁心理。
3.起搏器综合征的观察 起搏器综合征表现为起搏器功能正常,但患者出现心悸、头晕、头胀、易疲劳、活动耐力下降、血管搏动等不适。
4.下肢静脉血栓
5.其他并发症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有的并发症是可以通过加强自我防护来避免的。因而,应让患者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另一方面,即使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患者也可以基本辨识,从而争取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