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中的常见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当各种原因导致自身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可以趁机侵入附睾引发炎症。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附睾肿胀,触痛明显,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附睾的炎症可影响精子成熟,使其受精能力下降;炎症也可致附睾管堵塞,影响精子的输出,这些均可造成临床上不育。按病程可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种。急性附睾炎多继发于尿道、前列腺或精囊感染,慢性附睾炎常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引起。
中医观点:囊内睾丸上,忽然突出一点,坚硬如筋头,疼痛异常,身发寒热者,暗疗也。(《外科大成·下部前》)
中医诊断:
(一)急性附睾炎
1.临床表现:附睾肿胀疼痛,局部压痛,甚则形成脓肿、瘘管,或见鞘膜积液,发热、寒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候分析: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或肝气不舒,郁久化热,或器械损伤,瘀血内阻,复感邪毒,下注附睾,则见附睾肿胀疼痛;热壅血瘀,酿液成脓,形成脓肿;热盛肉腐,可出现瘘管;或津液外溢,形成鞘膜积液;发热、寒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正邪相争、湿热蕴结之象。
(二)慢性附睾炎
1.临床表现:附睾硬结,隐隐作痛,阴囊下坠感,会阴部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
2.证候分析:急性附睾炎失治误治,久治不愈,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痰热互结,蕴结附睾,则见附睾硬结,隐隐作痛,阴囊下坠,会阴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均为病久挟痰之象。
西医鉴别诊断:
(一)急性附睾炎应与睾九扭转、急性淋菌性附睾炎、结核性附睾炎,阴囊内丝虫病、睾九肿瘤、睾丸创伤及流行性腮腺炎性睾丸炎相鉴别。
1.睾丸扭转:多发生于儿童,有剧烈活动等诱因,疼痛剧烈,精索呈麻绢状扭曲,普雷恩氏征呈阳性,即托起阴囊时疼痛加重,睾丸压痛明显,扪诊附睾不在正常位置,而在睾丸的前面、侧面或上方(正常时附睾在睾丸的后外侧)。放射性核素睾丸扫描显示扭转侧血流灌注降低。
2.急性淋菌性附睾炎:有不洁性交史及急性淋病的临床表现,如尿频、尿急、尿痛及较多尿道分泌物,尿道脓液涂片染色检查可发现多核白细胞中有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3.结核性附睾炎:即附睾结核,有结核病史及结核病症状,如低热、盗汗等。多为慢性,附睾逐渐增大,压痛不明显,病灶常与阴囊壁层粘连或有脓肿、窦道形成,输精管增粗或形成串珠状结节,前列腺及精囊也有结核病灶,无菌性脓尿及结核菌浓缩检查和培养阳性均可确诊。
4.阴囊内丝虫病:阴囊局部疼痛且附睾肿胀有结节,有居住丝虫流行区及丝虫感染史,精索增厚,迂曲扩张,可并发鞘膜积液,夜间采血可查到微丝蚴。
5.睾丸肿瘤:发病突然的睾丸肿瘤亦有阴囊内疼痛,但肿瘤侧睾丸肿大,质地坚硬,沉重感明显,正常睾丸感觉消失,附睾常不易摸到,透光试验阴性。淋巴管造影术可见腹股沟淋巴结直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能出现充盈缺损,胸部X线摄片可见肺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棉花球”样阴影。
6.睾丸外伤:有明显外伤史,局部疼痛剧烈,可放射到下腹部、腰部或上腹部,重者可发生痛性休克。检查可见阴囊肿胀,皮肤青紫瘀血,睾丸肿大坚硬、触痛明显,阴囊沉重,透光试验阴性,穿刺可见鲜血或褐色陈旧血。
7.流行性腮腺炎性睾丸炎:有流行性腮腺炎病史,一般无尿路症状,小便检查无脓球和细菌。
(二)慢性附睾炎:主要应与附睾结核、阴囊内丝虫病、慢性淋病性附睾炎、附睾放线菌病及附睾肿瘤相鉴别。
1.附睾结核:附睾硬结疼痛,输精管一般增厚、变硬、有多处硬结,成串珠样。附睾结节多从尾部开始,质硬不规则,附睾的干酪样病变及脓肿,易与阴囊皮肤粘连,溃破形成窦道。分泌物镜检、培养或动物接种结核杆菌可为阳性。
2.阴囊内丝虫病:有丝虫流行区居住史及丝虫感染史,阴囊疼痛,附睾结节,结节常为数个,多在精索下端及附睾头部附近,精索常增厚、迂曲,可并发鞘膜积液,夜间采血可查到微丝蚴。
3.慢性淋病性附睾炎:附睾疼痛肿胀,尿道分泌物较多,尿道脓液涂片染色检查可发现多核白细胞中有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淋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4.附睾放线菌病:多有放牧史或有其它部位放线菌感染史。偶有阴囊部坠胀疼痛,检查附睾有浸润性硬结,轻度触痛,也可发生阴囊部位的慢性窦道或溃疡。脓液检查可发现有特征性的灰黄色的菌落颗粒“硫黄颗粒”。
5.附睾肿瘤:肿瘤过大时可引起阴囊坠胀疼痛,但附睾肿块多发生于附睾尾部,良胜肿瘤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呈球形或卵圆形,较小,有弹性感。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结节状,界限不清,质地硬韧,B超检查可显示睾丸上端或下端有与睾丸分界明显的回声区,有的边界整齐,中等回声,分布均匀。有的出现低回声区,有的界限不清,不均匀回声。病检可发现肿瘤细胞。淋巴管造影可见腹膜后淋巴结有充盈缺损征象。
西医病因:
1.急性附睾炎:多由逆行感染所致,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多见,常见的病因有三种:(1)因尿道留置导管和尿道内器械检查诱发;前列腺、精囊或后尿道感染,亦可并发急性附睾炎。(2)前列腺切除术后,尤其是经尿道方式的前列腺切除术,由于射精管的开口在前列腺窝内,排尿时的尿流压力可将尿液逆流进射精管。而前列腺切除术后8~12周内,尿液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从而引起急性附睾炎。(3)无菌尿返流进输精管可导致化学性附睾炎。感染也可循输精管周围淋巴管进入附睾。
2.慢性附睾炎:部分病人是在急性期未治愈而转为慢性,或由较轻感染逐渐演变而来,但多数病人并无急性发作史,常为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的并发症。
中医病机:
1.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蕴结肝经,阻塞络脉。
2.肝郁不舒,气机阻滞;或器械损伤,瘀血内阻,复感邪毒。
发病机理:
1.急性附睾炎:附睾感染可发生在一侧或双侧,但以一侧多见。急性附睾炎常先从附睾尾部发生,附睾管上皮出现水肿及脱屑,管腔内出现脓性分泌物。继而急性炎症经间质浸润而蔓延到附睾体部及头部,形成微小脓肿,累及附睾全部,附睾旁鞘膜也分泌多量液体或脓液,精索也随之增厚。睾丸也可出现肿胀与充血。镜下观察见附睾组织充血水肿,有大量白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以及脓肿形成,附睾的上皮细胞有坏死,晚期瘢痕组织形成使附睾管腔闭塞,故双侧附睾炎时常造成不育症。
2.慢性附睾炎:病变多局限在尾部,有炎性结节出现,可发生纤维样变,局部发硬,显微镜下可见附睾组织内疤痕形成,附睾小管闭塞,有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症状:
(1)急性附睾炎:起病急、阴囊肿痛,站立加重,并伴有高热。炎症严重者可形成附睾脓肿。由于附睾位置表浅,诊断较为容易。
(2)慢性附睾炎:比较常见。患者有阴囊疼痛、发胀和下坠感。常有急性发作史或伴有慢性前列腺炎史。体格检查可发现附睾头部肿胀,压痛或硬结节。双侧附睾炎可能影响生育。
体征:
1.症状:附睾炎常于一次剧烈运动或性交后发生,有下尿路手术及导尿史,突发阴囊内肿痛,疼痛剧烈,立位时加重,可放射至腹股沟、下腹部甚至腰部。附睾非常敏感,局部迅速肿大,有时在3小时~4小时内肿大1倍,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及膀胱激惹症状。
2.体征:患侧阴囊皮肤红肿、附睾肿大,明显压痛,有时伴鞘膜积液,重者精索增粗有压痛。如炎症浸润范围较广蔓延至睾丸时,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局部肿硬显著,称为附睾睾丸炎。若有脓肿形成,则局部有波动感,可自行穿破形成瘘管,有时尿道有分泌物,前列腺有相应的炎性改变。
1.症状:有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或急性附睾炎的病史,阴囊内疼痛、坠胀不适,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股部、有时可急性发作。
2.体征:附睾轻度肿大、变硬并有硬结,局部轻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
1.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可达(2~3)×109/L。尿道分泌物可做染色或非染色检查。尿液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
2.超声波检查
可将附睾与睾丸的肿胀和炎症范围显示出来。
3.磁共振检查
附睾炎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其T2加权象上附睾信号可与睾丸信号相同或高于后者。
1.改善饮食结构,防止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鼓励少吃"红色肉"(指猪、牛、羊等含胆因醇较高的肉类),多吃"白色肉"(指鸡、鱼类等含胆固醇较低的肉类),对预防前列腺增生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2.避免食用辛辣刺激之品及饮酒,以绝内生湿热之源,因下身受凉、房事过度、忍尿等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排尿困难,也应注意避免。有些患者BFH呈隐袭性发展,就诊时即出现尿毒症症状,因此老年男性出现排尿异常需检查治疗。
3.生活要规律,保持大便通畅。
4.精神调理:保持心情舒畅,勿过度劳累,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等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切忌忍尿。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大便通畅。
(一)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以尿急、尿频、尿道灼痛不适,尿末流出白色浊液,会阴、少腹、睾丸及尿道内不适或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慢性前列腺炎治宜攻补兼施,配合综合治疗,以及注意生活与饮食调理,有助于提高疗效。
〔二)精囊炎 精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精,并伴有尿频、尿急、排尿不适、会阴部不适等症状,常与前列腺炎并存。精囊炎总的病因病机是病邪由外入里,脏腑失调,气血不和,引起精囊络脉受损,血溢脉外。中医治疗多从“血”论治,分别采用“凉血止血”、“养血止血”、“补气摄血”和“活血止血”之法,对多数精囊炎患者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