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通常位于齿线部位,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多系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而形成瘘管。一般具有内口、外口,内口开口部位于齿线的肛隐窝,外口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瘘管可以穿过内、外括约肌和提肛肌向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穿通。因原发病灶的感染和粪水仍不断由内口进入管道,故经久不愈。管道多数迂曲,引流不畅,外口常封闭,脓液积聚后可再次形成脓肿。由于反覆发作,可使原来单纯性肛瘘(一个内口,一个外口)成为复杂性肛瘘(一个内口,多个外口)。多数肛瘘位于肛管直肠环的下方,为“低位肛瘘”。少数在肛管直肠环的上方,为“高位肛瘘”。临床上将肛瘘分为单纯、复杂和低位、高位,对手术时避免发生括约肌失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肛瘘两个出口均在肛管、直肠腔内的称肛内瘘,临床极为少见。本病为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肛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管腔。有内外两口,或数个外口,外口常有脓水或粪汁流出,其下有条索状物,内口位于肛门齿线部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本病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0%~20%左右,占外科疾病的6%左右。
祖国医学认为,凡孔窍内生成瘘,脓水淋漓不止,久不收口,称之为"漏",又名"漏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痔疮篇》说:"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yin,淋漓久不止者,为漏。"
瘘的最早记载,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以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神农本草经》中说:"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瘿瘤。"《太年圣惠方·治痔瘘诸方》中还说:"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古今医统》中说:"至于成瘘穿肠,窜臀中,有鹅管,年久深远者,……挂线治之,庶可除根。"在《疮疡经验全书·痔漏症》中,又称本病为漏疮和单漏。肛漏之名则见于《外证医案汇编》。
肛瘘又名肛漏。《太平圣惠方》曰:“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痛,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这里所言痔瘘,即为肛瘘。然真正的肛漏之名,则见于《外证医案汇编》。
《医门补要·医法补要·痔瘘》中说:"湿热下注大肠,从肛门先发小疙瘩,渐大溃脓,内通大肠,日久难敛;或愈月余又溃,每见由此成痨者。乘初起,服清热内消散,数帖可愈。若先咳嗽而成漏者,不治。"可见本病的发生,为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末尽,血行不畅所导致;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或因肛裂损伤并感染而生。正如《诸病源候论·瘘病诸候》中说:"但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放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饮食乖节,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
关于脱管疗法,宋·《太平圣惠方》即有将砒溶于黄蜡,捻为条,纳痔瘘疮窍之记载。明·《医学入门》、《外科正宗》等均有介绍。
关于挂线疗法,远在明代,我国就已采用挂线疗法。如《古今医统》中记载:"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即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阐述了挂线疗法的功效和机制,为后世医家使用这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丰富了临床经验。清代《医门补要·医法补要》中专列肛瘘挂线法:"用细铜针穿药线,右手持针插入瘘管内。左手执粗骨针(要园秃头镌深长槽一条以便引针),插入肛门内,钩出针头与药线,打一抽箍结,逐渐抽紧。加钮扣系药线梢坠之,七日管豁开,掺生肌药,一月收口。如虚人不可挂线,易成痨不治。"记述了肛瘘挂线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治疗时间和禁忌症,充分反映了这一疗法的科学性,并表明这一疗法具有简便、经济、疗效可靠、不影响肛门功能,并瘢痕小等优点。约在500年的临床实践中,一直被广泛采用,至今仍是治疗肛瘘的较好方法。
中医诊断:
一、诊断:
1.有肛痈病史。
2.肛周有外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汁流出,时觉瘙痒。
3.皮下有条状硬索(即管道)由外口通向肛内,并在齿线相应部有内口。
4.只有一个外口,一个内口,一条管道,且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为低位单纯性肛瘘。
5.具有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外口或内口有两个以上,为低位复杂件肛瘘(包括多发性肛瘘)。
二、辨证:
本病总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因此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初期表现为脓肿症状,又以全身症状为主,即标实为主,当辨热的偏盛,后期则重在局部,特别是复杂性及结核性肛瘘,因病久者多以正虚为主。须辨阳虚阴虚之各异。
1.湿热下注:
证候:肛周常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周有溃口,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脉弦或滑。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肛瘘早期,以肛门经常流脓水,胀痛,局部灼热,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下注肛门郁久不散,久则化热,热盛而肉腐,肉腐成脓则肛门经常流脓水,气血运行不利则肛门胀痛不适。
2.正虚邪恋:
证候:肛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较硬,或有脓液从溃口流出,且多有索条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辨析:①辨证:本证主要见于肛瘘晚期,由于病久,正气已虚,肛门流脓液时有时无,质地稀薄,外口皮色暗淡。舌淡,苔薄,脉濡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虚运化失常,则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故肛门隐隐作痛,时有脓水流出,气虚则神疲乏力,瘘口时溃时愈。
3.阴液亏虚:
证候:肛周有溃口,颜色淡红,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析:①辨证:本证主见于结核性肛瘘。肛门流脓液清稀,溃口颜色淡,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是其辨证要点。②病机:素体阴虚,复加外邪不解,郁久化热,伤及津液则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肛周溃口颜色淡红均属阴液亏虚之象
1.低位肛瘘:①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瘘管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周皮肤上。②低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在外括约深层以下,内外口和瘘管有两个以上。
2.高位肛瘘:①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条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处。②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外口及瘘管,或有分支死腔,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1.肛门周围化脓性疾病:形成皮下多发复杂窦道,病变在肛门皮肤和皮下层,可见汗腺,毛囊有化脓性炎症,皮肤呈暗褐色大面积慢性炎症,切开排脓可加速愈合,如有肛瘘常常瘘道不深。
2.骶尾部瘘:此病常因臀部损伤,毛囊感染,在骶尾部生成脓肿,以后形成瘘管,瘘口常在臀部上端,骶尾关节附近,管道在骶尾筋膜深部和皮下组织蔓延扩散,无内口。
3.骶尾部畸胎瘤:此病为胚胎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多为青壮年时期发病,肛门后尾骨前有外口,管道向直肠后骶前走行,常无内口。肛门指诊常可触及骶前有肿物或饱满样感觉,钡灌肠侧面片可见直肠骶骨间隙增宽,直肠有半园形充盈缺损或压迹,手术可见腔内有毛发、牙齿、骨质。如为皮样囊肿,分单房性、双房性,有时可见内有粘液。
4.骶髂骨结核:此病系骶髂骨结核,形成寒性脓疡,常在肛门后破溃,流出稀薄脓汁,管道较深,通向直肠后间隙。腰疼、血沉快,长期低烧、消瘦。骨平片可见骨质破坏,有的时候骶骨结核病变小,容易被误诊为复杂性肛瘘。
1.坐板疮:位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较广泛,呈弥漫性或结节状,局部
常隆起,皮肤常有许多窦道溃口,不与直肠相通。
2.尿道瘘:常有外伤史和尿道狭窄,位于会阴尿道三角,有瘘管与皮肤相通,排尿时有尿自瘘口流出,直肠内无内口。
3.先天瘘:由骶尾部囊肿化脓破溃形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附近,瘘内可见毛发,由胚胎发生。
4.骶骨前瘘:瘘管位于骶骨凹内,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口常在尾骨尖两侧,并与尾骨尖平齐,瘘管与直肠平行,支管成“丫”形。
西医病因:
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脓肿逐渐缩小,但肠内容物仍不断进入脓腔,在愈合缩小的过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畅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围有许多疤痕组织,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行走在内外括约肌附近,外口皮肤生长较快,常有假性愈性,引起反复发作。管道的感染多数为脓性感染,少数为结核性。
1、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多在肛门外,脓液从外口流出,但原发感染多在肛窦。肛窦则是继发感染的门户,反复感染,形成瘘道。
2、瘘道多在肛门括约肌之间通过,由于括约肌经常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压迫瘘道,影响脓液的排除,容易贮脓感染而难以愈合。
3、直肠内有一定的压力,将直肠感染物质如粪便、气体,可经常不断地从内口进入瘘道,刺激腔壁,继发感染后由外口排出,也是造成瘘道的原因。
4、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脓腔逐渐缩小,外部破溃口和切口也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因而不能自然闭合。
5、瘘道弯曲、或有窦、分支,引流不通畅,脓液潴留,反复感染,造成瘘道不易愈合。
6、肛门静脉回流不畅,局部经常淤血,组织营养不良,影响愈合。
7、结核杆菌、放线菌等感染所形成的脓肿,克隆氏病等难以自愈而形成特殊性肛瘘。
中医病机:
本病的发生,为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末尽,血行不畅所导致;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或因肛裂损伤并感染而生。
体征:
1.视诊:首先查看分泌物,包括脓液的多少,稠厚或稀薄;颜色的深浅、黄、淡或其他颜色;脓液有无臭味,脓液之出路是否通畅,辨别这些,对肛瘘的轻重、诊断和鉴别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观察外口多少和部位。一个外口,距肛门边缘不超过2cm者,说明肛瘘简单;外口较多,距肛门亦远,表明肛瘘复杂。外口在肛门左后或右后,其内口可能在肛管后正中;外口在肛门左、或右或前部者,距离肛门缘在3cm以上,特别是超过5cm以上者,多为瘘管较深,可能通过直肠后间隙或骨盆直肠窝,即高位肛瘘,内口常在肛门后正中或附近的肛隐窝处。
2.触诊:触诊是触摸肛瘘的管道深浅,走向和确定内口位置。将食指沿外口向肛缘方向触摸,轻压即可触及到条索状物,表明管道较深。如触之条索状物弯曲为弯曲瘘;条索状物从外口直向肛缘为直瘘。了解清楚管道的深浅和走向后,再将食指循其走向伸入肛内触摸内口,只要在齿线处触到硬结或凹陷,应疑为内口。初步确定了内口后,即将食指在内口周围和直肠方向触摸,如发现硬块和索条,应考虑肛内存在空腔和支道。肛内触摸,还应检查肛门括约肌之收缩功能和肛门直肠环是否纤维化。触诊在肛瘘的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内口位置、肛内有无支道、空腔,它都可以帮助确诊,而肛门镜则不能直视看到。
3.探针检查:此项检查是继触诊之后,进一步明确肛瘘管道之深浅、走向和内口所在。将探针从外口向肛缘方向深入,探针角度小则管道浅;探针角度大其管道必深。欲知管道是否弯曲,探针从外口探入,顺其自然探查,探针向后者,管道向后弯曲,向前者管道向前弯曲。如遇管道小的弯曲,探针不能顺利探入时,检查者以另一手在瘘管之上侧牵拉肌肉,目的是将弯曲之处拉直,以利探针通过;或将探针拧成与瘘管相似之弯度,再以另一手牵引,往往能顺利探入粘膜下。使用探针检查者,需用另一食指伸入肛内引导,手技必须轻缓,避免强探强戳,以防造成假道。探针是检查和治疗肛瘘的重要工具,应准备粗细不同。长短不一、软硬不等的探针,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肛瘘。
4.美兰检查:先用肛门镜插入肛内,再将纱卷放入直肠,取出肛门镜,然后将装有美兰液之注射器按上特制秃头针头或静脉切开针,插入肛瘘外口并将其堵住,不使美兰外溢,如有别的外口也应堵塞。随即美兰向瘘管缓慢推入,手感稍有压力时停止注入,最后从肛内取出纱布条,如有染色即证明有内口,如注射药液恰到好处,纱布条只一点染色,还可确定内口位置。肛瘘手术时,最好先注入美兰,随即手术,以切到有染色之管道为准。凡染色之管道应搔刮干净,如有兰点刮不净,应以探针检查,如有支道或空腔即行处理,这样才不会遗留腔道,达到一次手术治愈。
5.全身检查:肛瘘虽然病变在局部,绝不能忽视全身检查,如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生肛瘘,往往是结核性肛瘘,术后创口愈合较慢等。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常可以并发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对内口不清者一定注意骶前有无病变,特别提到的是对复杂性肛瘘更应注意全身检查,必要时可以做细菌培养和抗生素的敏感试验,注意血沉现象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测定,对某些可疑病例,还应做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肛瘘的性质,并要特别观察有无癌变。
症状:
肛瘘的主要症状是,肛周皮肤上的外口常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排出,皮肤有湿疹和瘙痒等不适。如外口封闭无脓液排出后可呈假性愈合,一旦脓肿再次形成,局部又有红肿、疼痛。如脓肿大而深,则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症状。上述症状反覆发作是肛瘘临床表现的特点,肛瘘外口多有隆起的肉芽创面,按之可挤出少许脓性分泌物。
1.流脓:新形成或急性炎症期流脓多、味臭、色黄而脓厚。慢性炎症期流脓少,时有时无,脓液血色稀淡如米汤水,若脓液突然增多,局部肿胀,体温升高,表示有新瘘管生成。
2.疼痛:肛瘘管道在通畅无堵塞的情况下,一般不觉疼痛,只觉肛门部坠胀不适,如外口封闭脓液不能流出时,则感疼痛,脓液流出后即缓解。管腔有新的感染,即将出现继发脓肿或支道空腔时,疼痛剧烈。内盲瘘脓液不能外流时,肛门内有坠胀疼痛和烧灼感。
3.瘙痒:由于分泌物刺激,可有肛门及其周围潮湿刺痒。长期反复刺激,能引起湿疹或皮炎,此时肛门有灼热、湿粘、奇痒,严重时引起丘疹或皮肤脱屑。
4.肛缘有硬条索状肿物:当急性发作时若外口封闭,引流不畅,肿块可增大。复杂性肛瘘、马蹄型肛瘘由于瘘道环绕肛门形成纤维化条索环,常常会影响肛门舒张,引起排便不畅。
5.全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急性或发作期,出现局部疼痛。发热等。复杂性肛瘘反复发作,长期流脓血,可出现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之虚弱状态。结核性肛瘘常伴人体某部有活动病灶,则有两颊发红、低热等症状。肛瘘管腔粗大,并且通畅无阻时,患者排气可以从肛瘘之外口排出。
2.亚甲蓝染色法 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内口部位。
3.探针检查 用探针通过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确瘘管的位置及内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术时麻醉下进行,如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此法可能造成假道形成。
4. 瘘管造影 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线摄片可观察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蹄铁形肛瘘的诊断(图6),Yang(1993)检查临床疑有肛管直肠脓肿或瘘管17例,6例临床上疑有脓肿,肛管超声AUS检查也有脓肿表现;另外82%(9/11)AUS查出有瘘管,而临床常规检查未能发现。
5.肛管超声 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但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
6.MRI 检查 Lunniss报道了35例此法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率分别为:原发性肛瘘(85.7%),继发瘘和脓肿(91.4%),蹄形瘘(64.3%),瘘内口80%,从而认为MRI检查时确诊肛瘘位置有极高的准确性,临床正确使用MRI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监测复杂性肛瘘是否完全愈合。
建立正常的膳食习惯 因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关,对于油腻饮食,可以内生湿热,所以不宜多吃,应多吃清淡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豆,萝卜,冬瓜等新鲜蔬菜,水果,对经久不愈的肛瘘多为虚证,饮食上多吃含蛋白质类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及时治疗肛窦炎,肛乳头炎 以免发生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
肛门灼热不适,肛门下坠者 要及时查清原因,及时治疗。
防治便秘和腹泻 对预防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因为大便干结容易擦伤肛窦,再加上细菌侵入而感染,腹泻者多半有直肠炎和肛窦炎的存在,可使炎症进一步发展。
肛瘘本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肛瘘患者切不可以疏忽大意,因为肛瘘产生和加重会发生各种并发症,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避免肛瘘的并发症的产生。
1、并发症之出血:肛瘘手术一般创面较大,伤口较深,该局部血管丰富,因而血管损伤较多,经常可发生术后出血。为此,在手术中一定要结扎明显的出血点,对深部不易结扎的血管,要电灼止血,查无出血后,以纱布填充,加压包扎止血。而对仍有出血者,应打开创面,重新止血。
2、并发症之尿潴留:肛瘘术后较少发生尿潴留(膀胱内积有大量尿液而不能排出,称为尿潴留),若发生尿潴留,应采用热敷、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对经各种治疗仍未排尿者,则采用导尿的方法。
3、反复发作、病程缠绵、病情复杂:由于瘘管大多呈弯曲形,使引流不畅,外口容易闭塞,出现假性愈合,当脓腔压力大时,脓液可流向括约肌间隙而蔓延扩散、形成新的脓肿,破溃后成新的外口,所以病程缠绵的瘘管可有多个外口、多个分管或演变成高位复杂肛瘘。
4、并发症之瘘口瘘管增加:肛瘘的多次反复发作脓液可穿破管壁顺括约肌间隙蔓延而成多发性复杂性肛瘘不但给治疗带来困难而且也影响到肛门的生理功能。
5、感染流脓:肛瘘一旦形成 自愈的机会极少 并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首先肛瘘感染发炎后 肛门疼痛剧烈溃破后脓水污染内裤脓汁刺激局部皮肤 肛门瘙痒剧烈 久而久之可使身体虚弱消瘦精神不振抗病能力下降 发作亦越频繁 形成互为因果
6、癌变危险:肛瘘的多发性 可形成直肠阴道瘘 直肠尿道瘘和直肠膀胱瘘 危及周围脏器 并且多年未治或误治的老肛瘘有癌变的可能。
7、肛门失禁:任由肛瘘发展 可对括约肌造成严重损伤 甚至可能造成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8、流脓是肛瘘的主要症状,脓液多少与瘘管长短,多少有关,新生瘘管流脓较多,分泌物刺激皮肤而瘙痒不适,当外口阻塞或假性愈合,瘘管内脓液积存,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热,以后封闭的瘘口破溃,症状方始消失。肛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较大的高位肛瘘,因瘘管位于括约肌外,不受括约肌控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
9、疼痛瘘管通畅无炎症时常不感疼痛,只感觉局部发胀和不适,行走时加重。当瘘管感染或脓液排出不畅而肿胀发炎时,可引起疼痛。内瘘时常感到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粪时感到疼痛。
10、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常感觉瘙痒,肛周潮湿不适,皮肤变色、表皮脱落,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有时形成湿疹。
11、排便不畅复杂性肛瘘口久不愈,可引起肛门直肠周围形成大的纤维化瘢痕或环状的条索,影响肛门的舒张和闭合,大便时感到困难,有便意不尽的感觉。
12、全身症状在急性炎症期和复杂性肛瘘反复发作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或伴有消瘦、贫血、体虚等长期慢性消耗症状。
通过十二个并发症的阐述,我们肛瘘患者是不是比较吃惊。请患者不必担心,只要积极做好预防,听从医生安排,按照程序进行治疗。并且注意日常生活的饮食,还有自身身体提高免疫力方面的训练,就不会出现这些并发症,并且肛瘘也会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