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瓦癣(tinea imbricate)又名涡纹癣。主要由同心性毛癣菌或称叠瓦癣菌引起,因其损害呈多数同心圆状排列,鳞屑层层相叠,状如叠瓦而得名,俗称浪花癣或开花癣。本病属浅部真菌感染,传染性不强,常由直接或密切接触传染,有时可一家数口同时患病,但以成年男性为多见。
1.湿疹 手足部叠瓦癣由于搔抓或用药不当可使皮肤增厚,易误诊为慢性湿疹。但根据损害边缘清楚,散在竖起的鳞屑,其他部位有典型损害,真菌镜检阳性可鉴别。
2.脂溢性皮炎 头皮、外耳、面部脱屑性损害应与脂溢性皮炎鉴别。叠瓦癣鳞屑竖起,皮损散发,真菌镜检阳性。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原菌系同心性癣菌(trichophyton concentricum),即叠瓦癣菌。
(二)发病机制
发病可能与人种的易感性有关。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被传染。宿主皮肤合适的环境对于同心性癣菌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除外伤外,浸渍皮肤的水分增多也适于同心性癣菌生长。不透气的衣物可增加皮肤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干扰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初为皮色或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环状,表面附有灰白色细薄鳞屑,鳞屑中央破裂分离,外缘粘连,内缘呈向心性游离。
躯干臀部多见,时久可扩延于四肢,甚至口唇、甲沟及头皮。但掌跖多不受累,亦不侵犯毛发。与手足癣不同,损害呈对称性分布。
本病发生、发展与季节关系不明显,病程极慢,常多年不愈,且易复发。
根据本病特殊的多环形及涡纹状损害,鳞屑真菌检查易发现多数纵横交错类关节菌丝。培养时可分离出典型的同心性癣菌。病理组织显示慢性炎症,无特异性。与其他皮肤癣菌不同,叠瓦癣不但侵入表皮角质层,而且侵入棘层,导致两层分离。就可以诊断。
皮损初起为皮色或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环状,表面附有灰白色细薄鳞屑,鳞屑中央破裂分离,外缘粘连,内缘呈向心性游离。鳞屑真菌检查易发现多数纵横交错类关节菌丝。培养时可分离出典型的同心性癣菌。
病理组织显示慢性炎症,无特异性。与其他皮肤癣菌不同,叠瓦癣不但侵入表皮角质层,而且侵入棘层,导致两层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