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又名脓疱病、接触传染性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本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病,但由于各地区地理位置不同及环境气候的差异,发病情况及致病菌亦有不同。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脓疱开始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若脓液流溢他处,可引起新的脓疱。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易并发肾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
二、脓窝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临床皮肤检查:本病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本病通常有继发细菌感染,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常为阳性或明显增高等感染学特点。
(二)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三)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四)脓痂厚者,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植物油调匀外涂。
《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本病疱疹破溃以后脓液可感染其他正常皮肤,且可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而诱发皮肤的其他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