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协同性坏疽(bacterial synergistic gangrene)又称Meleneys协同性坏疽(Meleneys synergistic gangrene),或进行性协同性坏死。是由微嗜氧非溶血性链球菌和厌氧链球菌所引起的皮下组织感染 。另外,肢体的软组织感染亦可导致坏疽的病理变化。细菌协同性坏疽病程缓慢,发生罕见,但软组织坏死严重。
2.气性坏疽 致病菌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一般有明显的创伤史,病情进展迅速,以肌肉坏死为主,也可有皮肤的坏死。感染灶周围有“捻发音”,X线片可见到软组织中的气影。
3.坏死性筋膜炎 亦是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性感染。但感染主要侵犯筋膜,除非原发病累及肌肉,一般少有肌肉坏死,此病全身中毒症状出现早、症状重。
4.蜂窝织炎 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皮下软组织感染,表面皮肤由于供血中断而坏死,而少有深部肌肉组织坏死,经充分引流、应用抗生素后感染常容易控制。
(一)发病原因
病原菌与坏死性筋膜炎相似,是多种病原菌共同致病。感染灶周围常发现微嗜氧非溶血性链球菌,而在中央坏死区可分离出金黄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等。
本病常发生于腹部或胸部手术后切口,特别是在缝线留置处,腹内脓肿和脓胸引流术后切口、结肠造瘘口或回肠造瘘口附近,微小外伤也可并发本病。这与创口局部受到病原菌污染有极大关系。
(二)发病机制
细菌协同性坏疽是缓慢进展型感染, 7~10天感染灶仅有1~2cm的发展。病理组织学呈慢性化脓性坏死性炎症伴明显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1.皮肤、皮下、筋膜及肌肉等广泛溶解凝固性坏死。坏死区内可见大量革兰阳性球菌和多种杆菌,坏死由浅部向深部发展,皮肤、皮下、深筋膜、肌肉、骨间膜、骨骼均可坏死。
2.坏死灶周围的部分小血管壁呈炎细胞浸润破坏和修复增生改变,有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可见较广泛的组织中微小血管淤滞、栓塞等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3.混合性炎症浸润 坏死灶周围有密集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另可见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某些区域浸润的炎性细胞甚至可以其为主。
2.紫红色坏疽 紫色区剧烈疼痛伴压痛,是本病的局部特征性表现。硬结逐渐坏死形成溃疡,周围有潜行性皮缘,溃疡周围组织呈紫红色坏疽,有浆液性分泌物。
3.皮肤坏死圈 溃疡缓慢增大,周围出现皮肤坏死圈,在皮肤坏死圈外,皮肤呈现紫色,再外为红晕圈,其有散在的卫星状小溃疡和多个窦道,触痛。此特异性皮损称为“Meleney溃疡”。
4.全身症状轻微。
1.手术史 近期有缝合的污染的腹部或胸部手术。
2.局部特征性表现 伤口剧痛伴“Meleney溃疡”。
3.细菌学检查 特别是注意厌氧菌的培养,对确定诊断有指导。
(1)白细胞计数升高。
(2)白细胞分类计数升高。
2.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取皮缘周围的分泌物或浆液进行革兰氏染色,有利于鉴别细菌种类。
(2)细菌培养和药敏性试验:取病灶分泌物或浆液进行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X线摄片:局部软组织中有气影,有助于与棱形杆菌感染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