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Verruciformis)本病又称泛发性扁平疣,由Lewandowsky及Luts于1922年首先报道。由Lewandowsky及Lutz于1922年首先报道,其特点为全身发生泛发性扁平疣样皮损。又称疣状表皮结构不良。
根据全身泛发扁平疣样皮疹和组织病理改变,可以诊断。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疣状肢端角化症皮疹好发于手足背面、膝肘等处。为疣状扁平丘疹。组织病理:表皮上部细胞无空泡形成。
(2)扁平苔藓为紫红色丘疹,剧痒。常有粘膜损害。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不规则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带状细胞浸润。
(一)发病原因
以往认为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本症能自身接种和异体接种,且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被损害细胞核内包涵体中有乳多空病毒颗粒,因此证实本症是一种泛发性疣。至今已从皮疹内分离出6型HPV,包括3、5、8、9、10和12型,但主要是HPV-3和HPV-5型。HPV-5有致癌的可能。然而,本症皮损恶变只见于暴露部位,因此有人认为日光损伤是恶变主要因素,而疣病毒可能只是一种附加因素,同时与患者的特殊体质相关。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与多种人类乳头瘤病毒的型别有关,包括HPV 3,5,8~10,12,14,15,17,19~25。其中HPV 3常见于良性、泛发性扁平疣样损害中,一般不会恶变;HPV 5除发现于扁平疣样损害外,尚见于花斑癣型中,有致癌的可能性。皮肤癌常出现在日光直接照射的部位。引起花斑癣型者尚有HPV 8,9,12,15。大多数患者的细胞免疫机能受损。
临床皮肤检查:其皮损可分为三型:①扁平疣型:最为常见,皮损数较多且较大,单个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的扁平疣状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呈暗红、紫红或褐色,分布广泛,可累及大部分皮肤及黏膜。②花斑癣型:较少见,皮损为色素较淡的扁平丘疹,几乎不高出皮肤,轻微角化。③点状瘢痕型:最为少见,皮肤轻度凹陷,角化亦较轻微。
组织病理: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颗粒层和棘层细胞空泡形成,以至形成网篮状,细胞质虽完全融解呈空泡化,但核仍存在,无角化不良细胞。
1.远离紫外线、电离辐射。
2.远离创伤性治疗,如电离子、激光、自身疣体埋植治疗。此类治疗易形成“同型反应”,导致难以祛除的斑痕,且可加重病情。
3.远离激素类药物。
4.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可做水果面贴
4.由于本病的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应避免近亲婚配,提倡优生优育。
5.因癌变的损害仅见于暴露部位,应告诫患者注意避免日晒,如外出宜戴帽,着长衣长裤或外涂避光剂。
6.经常随访观察,以防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