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指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房性早搏(artial premature beats)或房室交界性早搏 (premature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beats)所组成的异常性心律。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甲亢病人。其特征是心动过速突发突止,轻者感心慌胸闷,重者因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出现头昏,甚至意识丧失。
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窦性心动过速
一般心率很少超过150次/分,且受呼吸、运动及体位影响,心电图可见窦性P波出现,可助鉴别。
(2)房扑及房颤
心电图可助鉴别。
(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①连续3次以上快速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畸形,时间≥0.12秒,频率规则或略不规则。②窦性P波与QRS无关,呈房室分离,P波频率较慢,埋于QRS波群内故不易发现。③有时见心室夺获和心室融合波。心室夺获的QRS波群形态接近正常,偶有1:1室房逆行传导,QRS波群后有P`波,并兼有不同程度的室房传导阻滞。压迫颈动脉窦心率不变,常见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等有器质性损伤心脏病患者,心电图可有室性心动过速特征性改变,可助鉴别。
(4)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持续3次以上快速而规则的心搏,其P波形态异常,②P-R间期>0.12s;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④心房率每分钟160-220次。⑤有时P波重叠于前一心搏的T波中而难以认出。可伴有一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5)阵发性交界区性心动过速:①连续3次或3次以上房室交界区过早搏动,频率每分钟160-250次,节律规则。②P`波和QRS波群形态具有前述房室交界处性早搏的特征,P`波可在QRS波群前、中或后,呈逆行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向或逆向传导阻滞,同时或不同时都可出现房室分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在国人最常见为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通道占30%,其它包括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洋地黄中毒等约,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伴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二尖瓣脱垂、艾勃斯坦畸形、心脏手术以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诱因包括运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妊娠、饮酒或吸烟过多等。
1.心率快,多在160~220次/分钟,节律规则。
2.心悸或胸内有强烈的心跳感。
3.多尿、出汗、呼吸困难。
4.持续时间长可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引起心绞痛、头昏、晕厥,甚至心衰、休克。
5.突然发作又突然停止,在发作停止时,由于恢复窦性心律间歇太长,偶有发生昏厥者。
6.刺激迷走神经末梢,可使50%~80%PSVT突然中止。
7.心音绝对规则一致,颈静脉不出现炮波。脉搏细速,血压可下降。
主要依靠多导联心电图检查确诊。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1)异位P波分辨不清,或是房性,或为交界性。有的无P波,有的有逆行P波。
(2)心室率常在160~250次/分钟,按脉搏或心脏听诊都无法测算到。
(3)在心电图上R-R间期均匀整齐。
(4)QRS波群形态和正常窦性的QRS波型一样,间期小于0.10秒。
(5)有ST-T改变,表现为心肌缺血的改变
1.预防诱发因素 常见诱因: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 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 4.定期检查身体 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用药。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5.合理安排休息 心律失常患者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饭后不宜立即就寝。睡眠的姿势应采取右侧卧位,双腿屈曲。 6.注意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烹调要用植物油,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要适量,不宜过饱。 7.注意锻炼适度 心律失常患者不适合做剧烈运动,若有胸闷、胸痛、气慌、气短和咳嗽、疲劳等不适出现,则应立即停止运动。
心动过速频率超过200次/分钟,可引起心、脑器官供血不足,血压下降、晕厥、抽搐发作(阿-斯综合征),以及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