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丢失超出液体的摄入,临床上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减少,即体液容量不足的低容量状态。水丢失的同时伴有钠丢失,二者丢失程度可不等,水钠丢失比例一致,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称等渗性失水;失水量>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320mmol/L,血钠>150mmol/L,称高渗性脱水;失钠量>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
临床需区别等渗脱水、高渗脱水、低渗脱水,还需注意脱水与水中毒、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相互转化等。
1.等渗性脱水实验室检查
(1)血液浓缩: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浆蛋白浓度增加,或较基础值的浓度增加,但失血者出现血液稀释现象。 (2)红细胞形态: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正常。 (3)尿液检查 尿钠,尿氯浓度和24h排出量减少,尿相对密度增加。
2.低渗性脱水血液化验指标 (1)血清钠浓度:下降,小于135mmol/L,多伴随低氯血症,且两者下降的程度一般一致,血钾浓度可正常或升高。 (2)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3)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见增高,与基础值比较,价值更大。 (4)红细胞水肿:红细胞内水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5)常用尿液化验指标: ①尿钠浓度:肾外因素所致者下降,多小于15mmol/L,甚至测不到;肾功能损害,调节机制异常或使用利尿药的患者尿钠升高,多大于20mmol/L,在缺钠的患者应常规检查尿电解质,因为即使是肾外因素导致的低钠患者也有可能伴随肾脏重吸收功能的减退,如老年人,慢性低钾血症,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患者。 ②尿氯浓度:与尿钠浓度的变化一致。 ③排出量:肾外因素所致者下降,24h尿钠和尿氯的排出量明显减少,甚至测不到。 肾功能损害,调节机制异常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24h尿钠和尿氯的排出量仍较高,甚至远远超过正常范围,这是部分患者发生顽固性低钠血症的原因之一。 ④尿渗透压和尿相对密度:一般与尿钠浓度的变化一致,在肾外因素导致低钠血症的患者由于电解质吸收良好,渗透压和相对密度皆非常低;但尿少者多较高(代谢废物浓缩);而肾脏本身导致者则变异较大,其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分和溶质的比例,一般与血浆相似。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可做: 1.中心静脉压检查 正常值6~12cmH2O(1cmH2O=0.098kPa),中心静脉压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
2.心电图,B超,X线检查等。
补液过程中除观察患者尿量和血压外,最好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特别是疑有心功能不全者。
重度脱水患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谵妄、躁狂或昏厥,以至神志不清昏迷、循环衰竭、休克等。低渗性脱水严重时可出现脑水肿,脑细胞水肿时可出现嗜睡或昏迷。高渗性脱水者除口渴外常呈皮肤粘膜干燥,面部潮红,躁动不安。可发生严重低血钾,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