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故而易发病。
1,腹股沟疝 若以腹股沟韧带为界,腹股沟疝块出现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耻骨结节的上方;股疝块应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下方,耻骨结节的外下方,股疝块一般较小,不易回纳,也常无反复脱出史;而腹股沟疝块较易回纳,且回纳途径不同股疝,腹股沟斜疝与精索紧密相邻,而股疝则反之,在腹股沟疝突出时,检查皮下环有疝块存在;而股疝突出时,皮下环空虚,以食指插入皮下环中,让病人咳嗽,腹股沟疝可有冲击感,股疝则无。
2,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下组和腹股沟深组淋巴结肿大时易与股疝相混淆,股疝形圆,深部有蒂柄;而淋巴结肿大则呈椭圆形,无蒂,可推动,腹股沟淋巴结炎时常有急性感染史,如下肢感染,肛周脓肿等,应抗生素治疗,肿块变小,症状减轻,另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作为某些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局部表现,或某些恶性肿瘤的区域淋巴结肿大,应加以鉴别。
3,卵圆窝区脂肪瘤 脂肪瘤无根蒂,不能还纳,捏紧肿块的基底部,脂肪瘤的分叶感特别明显,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某些病人临床表现完全符合脂肪瘤,甚至手术探查肿块的外观和脂肪瘤相似,也不要随便排除股疝的存在,因为该脂肪块有可能是股疝突出时,将腹膜前脂肪带出所造成,应进一步寻找疝囊,避免漏诊。
4,大隐静脉曲张 于卵圆窝汇入处曲张的大隐静脉成团,平卧后或抬高患肢,静脉团块迅速消失,站立后团块又复出现,并伴有下肢静脉曲张;压迫曲张静脉结节的上方,结节增大,而压迫其下方结节缩小;静脉曲张病人取站立位,轻叩卵圆窝处肿块,有波动沿曲张静脉传导,而股疝病人平卧后,肿块消失缓慢,有时需要压迫方能还纳,个别肿块压迫也不能完全消失。
5,闭孔疝 病人如果出现大腿内侧疼痛,应和闭孔疝进行鉴别,但闭孔疝发病率低于股疝,根据Howship-Romberg氏征,通过直肠指诊或盆腔检查,在直肠或阴道侧壁的前方如果触及索条状肿块,有助于诊断。
6,腰大肌寒性脓肿 腰椎结核形成的寒性脓肿常沿髂腰肌向下扩展出现于大腿根部内侧,有明显的波动感,应进一步询问有无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病史,必要时行CT,腰椎平片等检查。
7,圆韧带囊肿 位于腹股沟内,在腹股韧带上方,据此可与股疝鉴别,此外肿块呈圆形可椭圆形,活动度大,有囊性感。
8,慢性淋巴结炎 股三角区慢性淋巴结炎可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并易推动,还可能有急性感染史,股疝为单发难复性肿块。
女性骨盆较宽阔,联合肌腱及陷窝韧带常发育不全或变薄,导致股环宽大松弛,加上腹内压增高的诱因,使下坠的腹腔内脏经股环进入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故女性多见。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大网膜,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向下的,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但一出卵圆窝后,却突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加以股环本身狭小,周围韧带坚韧,因此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股疝因腹内压增高和股环松弛引起。
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疝囊外有很多脂肪堆积的缘故。由于囊颈较狭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不为患者所注意,尤其在肥胖者更易疏忽。一部分患者可在久站或咳嗽时感到患处胀痛,并有可复性肿块。
股疝如发生嵌顿,除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外,也常伴有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严重者甚至可以掩盖股疝的局部症状。股疝的疝块通常不大,主要表现为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大小通常像一枚核桃,质地柔软,为可复性。约半数病例,发生嵌顿,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出现急性肠梗阻疝状时才来就诊。故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尤其是中年妇女,应注意检查有无股疝,以免漏诊。
临床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超声检查等。
一,要有信心,耐心,精心,细心,经常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这对疝气的护养大有裨益。
二,疝气初发,应引起足够重视,需加以妥善,有效的维护,随着日常行走,活动,形成习惯性下坠,一旦卡在环口处,不能复位,会造成肠坏死,要防微杜渐。
三,坚持适宜,适量,适时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切莫做蹦,跳,抻,拉,持重等剧烈活动,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四,注意饮食调理,宜食温,熟,软,忌食生,冷,硬食物,采取少吃多餐,防止过饱,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减少肠胃负担,亦是对疝体减轻压力。
五,防止便秘,保持大便畅通,是防疝,护疝的关键,老年腹壁薄弱,由于便秘,排便用力,加大腹压,促使疝体下行,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难以把握的。
肠坏死与肠瘘是股疝嵌顿的严重并发症,股疝嵌顿后,如果发生绞窄,疝内容物坏死,则出现化脓性淋巴结炎或其他脓肿样改变,一旦切开,则造成肠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