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由于幽门肌肥厚和水肿引起的输出道梗阻。本病多见于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内,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家族集中的倾向。在成人发生幽门狭窄的患者,其儿童时期也有婴儿形式的肥厚性幽门狭窄,从而显示了遗传因素。
1.幽门痉挛 多在出生后即出现呕吐,为间歇性、不规则的呕吐;呕吐次数不定,吐出量也较少;呕吐程度较轻,无喷射状呕吐。因此,病儿虽可有轻度消瘦,但无严重脱水和营养不良。少数病儿偶可见胃蠕动波,但扪不到肿块。X线检查仅有轻度幽门梗阻的改变,无典型幽门狭窄的影像。用镇静药及阿托品等效果良好,可使症状消失。
2.幽门前瓣膜 幽门前瓣膜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在幽门部或窦部有由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构成的瓣膜,将胃和十二指肠分隔开。瓣膜有的完全,有的有孔。完全瓣膜于生后即出现完全梗阻症状。有孔瓣膜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一般多在新生儿期发病。其主要症状为呕吐,多发生于喂奶后,常呈喷射性,吐物为奶,无胆汁,并常见胃蠕动波,临床上与幽门狭窄很相似,较难鉴别。但幽门前瓣膜的病儿在右上腹部无肥厚的幽门肿块,另外钡餐X线检查除见幽门腔狭窄外,无幽门管延长、弯曲及十二指肠球底压迹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特有X线像。该病用镇静、解痉药治疗无效,只有手术切开或切除瓣膜行幽门成形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贲门痉挛 指先天贲门部食管肌肉持续痉挛造成食管下端梗阻及食管本身的高度扩张与肥厚, 故又称为先天性巨食管症。超声表现为饮水后食管扩张呈梭形或烧瓶形,扩张下段食管呈鸟嘴或毛笔状狭窄、变长, 水过受阻。早期管壁增厚, 深呼气时狭窄管腔开放, 水流通过。深吸气时腹腔压力增加, 无水流通过。后期梗阻局部因疤痕妨碍贲门收缩, 引起一定的胃食道返流, 胃腔几乎不充盈, 部分显示腹腔段食管以上扩张、积液。
4.胃扭转 多于出生后有溢奶或呕吐,也可在数周内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不含胆汁,偶呈喷射状,一般在喂奶后,特别是移动病儿时呕吐更明显,腹部无阳性体征。钡餐X 线检查可以确定诊断。其X线特点为:食管黏膜与胃黏膜有交叉现象;胃大弯位于小弯之上;幽门窦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双胃泡,双液平面;食管腹段延长且开口于胃下方等。采用体位喂养法,即喂奶后仍保持原位,半小时或1h后放平,一般3~4个月后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
5.胃食管反流 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良,胃贲门部缺乏肌张力,经常处于开放状态。病儿多在生后几天内出现呕吐,特别是喂奶后将病儿放平时发生呕吐,如将病儿竖立即可防止。钡餐X线透视见贲门开放,造影剂逆流入食管即可确诊。
6.喂养不当 由于喂奶过多、过急,或人工喂养时由于奶瓶倾斜将瓶内气体吸入胃内,或喂奶后放置不当等,均为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如系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应防止喂奶过多过急,食后怀抱小儿,轻拍后背使积存于胃内的气体排出,呕吐即可停止。
病因至今尚无定论。
1.遗传因素
在病因学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发病有明显的家族性。
经过研究指出幽门狭窄的遗传机理是多基因性,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性修饰多因子构成的定向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倾向受一定的环境因素而起作用,如社会阶层、饮食种类、各种季节等,发病以春秋季为高,但其相关因素不明。常见于高体重的男婴,但与胎龄的长短无关。
2.神经功能
肽能神经的结构改变和功能不全可能是主要病因之一,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到环肌中含脑啡肽和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组织中P物质含量减少,由此推测这些肽类神经的变化与发病有关。
3.胃肠激素
近年研究胃肠道刺激素,测定血清和胃液中前列腺素(E2和E2a)浓度,提示患儿胃液中含量明显升高,由此提示发病机理是幽门肌层局部激素浓度增高使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而致发病。亦有人对血清胆囊收缩素进行研究,结果无异常变化。
4.肌肉功能性肥厚
机械性刺激可造成黏膜水肿增厚。另一方面也导致大脑皮层对内脏的功能失调,使幽门发生痉挛。两种因素促使幽门狭窄形成严重梗阻而出现症状。但亦有持否定意见,认为幽门痉挛首先引起幽门肌肉的功能性肥厚是不恰当的,因为肥厚的肌肉主要是环肌,况且痉挛应引起某些先期症状,然而在某些呕吐发作而很早进行手术的病例中,通常发现肿块已经形成,肿块大小与年龄的病程长短无关。肌肉肥厚到一定的临界值时,才表现幽门梗阻征。
5.环境因素
发病率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以春秋季为主,在活检的组织切片中发现神经节先天性细胞周围有白细胞浸润。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检测患儿及其母亲的血、粪和咽部均未能分离出柯萨奇病毒。检测血清中和抗体亦无变化。用柯萨奇病毒感染动物亦未见病理改变,研究在继续中。
典型的临床表现:见到胃蠕动波、扪及幽门肿块和喷射性呕吐等三项主要征象。
症状出现于生后3~6周,亦有更早的,极少数发生在4个月之后。呕吐是主要症状,最初仅是回奶,接着为喷射性呕吐。开始时偶有呕吐,随着梗阻加重,几乎每次喂奶后都要呕吐,呕吐物为黏液或乳汁,在胃内潴留时间较长则吐出凝乳,不含胆汁。少数病例由于刺激性胃炎,吐物含有新鲜或变性的血液,有报道幽门狭窄病例在新生儿高胃酸期中,发生胃溃疡的大量呕血者,亦有报告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者。在呕吐之后婴儿仍有很强的求食欲,如再喂奶仍能用力吸吮。未成熟儿的症状常不典型,喷射性呕吐并不显著。
随呕吐加剧,由于奶和水摄入不足,体重起初不增,继之迅速下降,尿量明显减少,数日排便1次,量少且质硬,偶有排出棕绿色便,称为饥饿性粪便。由于营养不良,脱水,婴儿明显消瘦,皮肤松弛有皱纹,皮下脂肪减少,精神抑郁呈苦恼面容。
发病初期呕吐丧失大量胃酸,可引起碱中毒,呼吸变浅而慢,并可有喉痉挛及手足搐搦等症状等。
1.超声检查
幽门肥厚的诊断标准:幽门管长径>16mm,幽门肌厚度≥4mm,幽门管直径>14mm,若以上3个标准未同时达到,仅有一项或两项达到标准,则采用超声评分系统。评分≥4时诊断为CHPS,≤2时为阴性,=3分时建议进一步检查。CHPS的超声图像:肥厚的幽门环肌呈实质性中等或低回声团块,轮廓清晰,边界清,幽门管中央黏膜层呈强回声,幽门管腔呈线状无声。当胃蠕动强烈时可见少量液体通过幽门管。有人提出的狭窄指数大于50%作为诊断标准。并可注意观察幽门管的开闭和食物通过情况,有人发现少数病例幽门管开放正常,称为非梗阻性幽门肥厚,随访观察肿块逐渐消失。
2.钡餐检查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幽门管腔增长(>1cm)和狭细(<0.2cm)。胃肠透视表现为幽门前区呈“鸟嘴样”突出,幽门管细长呈“线样征”。胃窦及胃腔扩大,胃内充满内容物之光点及液性暗区回声,可见胃蠕动现象并增强,有时可见逆蠕动波,胃排空延迟等征象。有人随访复查幽门肌切开术后的病例,这种征象尚见持续数天,以后幽门管逐渐变短而宽,也许不能回复至正常状态。在检查后须经胃管吸出钡剂,并用温盐水洗胃,以免呕吐而发生吸入性肺炎。
本病属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无有效预防措施,药物治疗无法纠正畸形,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的关键,故需尽早到医院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效果较好。
1.脱水严重,体液不足。
2.电解质紊乱:碱中毒,呼吸变浅而慢,并可有喉痉挛及手足搐搦等症状。以后肾功能低下,酸性代谢产物潴留体内,部分碱性物质被中和,故很少有明显碱中毒者。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有窒息的危险。
5.术后有感染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