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为其主要特点,并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也是造成小儿 致残和失明的首要原因。
1.强直性脊椎炎
这是一种儿童时期较少见的脊椎疾病。与类风湿病的区别点如下:①本病主要累及骶髋、腰背关节,类风湿病的关节变化则涉及全身;②往往出现眼症状;③男童发病较多,家族中往往有同样关节及眼症状患强直性脊柱炎者。
2.莱姆病
因较多病例在美国东北部莱姆镇发生,故命名为莱姆病(Lymedisease)。我国黑龙江省海林梁林区曾有成人病例的流行病学观察。由于蜱传播的螺旋体(BorretiaBurgdorferi)病,出现多系统疾病,包括暂时性急性关节炎,其症状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肝炎,须作鉴别。有蜱咬史。多在背、腋、大腿或臀部出现典型的红色小斑丘疹,渐扩大成环状,中央苍白,其中央可发生水泡或坏死。同时有全身不适、疲乏、常见寒战、发热和间歇性头痛,并出现肌痛、背痛、颈强直、恶心、呕吐及非渗出性咽炎。偶见腹痛及面神经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皮疹可迁延数日至数周,然后发生关节炎及脑病。关节炎属少发型,大多涉及膝部,常易复发。血清中类风湿因子一般为阴性,抗核抗体常为阴性。约半数病人血沉增快及血清IgM增高。诊断主要依靠早期皮疹的典型表现,从患者血液、皮肤及脑脊液发现病原体及血清学抗体测定,可以证实本病。在早期应用青霉素治疗可减轻关节症状。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为防止并发症,疗程约需2周或更久。
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即免疫遗传的易感性和外源性,推出为环境因素的激发所引起。
1.发热
多数为缓慢发生,少数突然出现,可为不规则低热,也可为持续性高热或间歇性高热。发热经数周至数月后可自行缓解,但易反复发生。
2.皮疹
发热期间约有1/5的患儿出现皮疹,其形态不一,多数为细小的斑丘疹,少数呈现结节性红斑中心暗淡的环形红斑,可遍及全身,偶有痒感。皮疹往往很快消失,但随着发热又可出现。
3.关节肿痛
这是主要的症状,常发生在发热后数周或数月,初常先侵犯膝、踝关节,以后可发展到腕、肘、肩、颈椎等关节。多为两侧对称性,部分患儿呈游走性。此外,有的患儿还可伴发贫血、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肺炎等。
1.类风湿因子测定
类风湿因子是机体针对自身的变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体,这些抗体还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临床使用的测定方法都是测定IgG类风湿因子,而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类风湿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测出,因此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其类风湿因子始终保持阴性。类风湿因子的效价与病程的进展和治愈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临床上会把类风湿因子作为临床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但类风湿因子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
2.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为血浆内大而不对称的分子如纤维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红细胞的沉降。它是测试风湿病和关节炎变活动程度的比较可靠的方法。
3.C反应蛋白(CRlP)
c反应蛋白大多增高。
4.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结核相类似的一组血清球蛋白。可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在急慢性炎症时,多种球蛋白均增加,定量测定IgG、IgA、IgM有助于诊断和疗效分析。
5.抗核抗体
少数病例抗核抗体阳性。
6.关节滑膜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可达5~8×109/L,补体正常或降低。
7.关节X线检查
早期表现为关节附近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和骨膜炎。
8.CT、MRI、高分辨率超声波检查及放射性核素扫描。
1、严格按医生的嘱咐进行医疗、护理,应当给小儿营养丰富的食品,补充多种维生素,给孩子做好心理治疗,减轻精神压力,按时服用药物。
2、风湿病病程较长,家长应按时给孩子服药,定期去医院检查,恢复学习也应根据医生检查结果而定。
3、在体温正常,关节症状消失,血沉正常后,可逐步恢复活动,一般需要3-6个月。但如果有严重的心脏病,则应严格遵照医嘱。
1、关节的肿胀、红痛关节变形、关节腔、关节滑膜、滑囊、关节腔积液、关节软骨厚度及形态等;
2、皮肤的结节、肌肉的肿块、肌肉的疼痛等;
3、肝脏、脾脏的损伤,肝功能异常,脾肿大等。
4、淋巴结的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