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ES),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5~15 天。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临床特征为高热3~5天,然后骤然退热并出现皮疹,即“热退疹出”。本病预后良好,均能自愈。
应考虑与肺炎球菌脓毒血症及风疹、腺病毒、肠道病毒等感染、性传播疾病及其他发疹性疾病相鉴别。
风疹
风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风疹好发于学龄期儿童;有接触史(学校及托幼机构内常有小规模流行);出疹前无发热症状,或仅有轻度发热;皮疹稀疏分布于全身,手足心可有皮疹;个别病例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或脱屑;枕后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发病1周左右可检测到抗风疹病毒IgM 抗体。
麻疹
麻疹在出疹前除有高热症状外,还伴有咳嗽、结膜充血、流泪、畏光、鼻塞及流涕等卡他症状;第二磨牙对侧颊粘膜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此称为Koplic斑,是麻疹的早期诊断依据;麻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但颜色更为鲜艳,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斑疹或斑丘疹,皮疹全身分布,可波及手足心,皮疹消退后留色素沉着及脱屑;并且麻疹出疹时发热更高,而幼儿急疹出疹时热退,依据此点较易鉴别。
人疱疹病毒6、7型感染是本病病因。
1.发热
1~5天。体温可达39℃或更高,常突起高热,病初可伴有惊厥,但临床体征不明显,仅有咽部和扁桃体轻度充血和头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表现为高热与轻度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2.出疹
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可持续3~4天。部分患儿软腭可出现特征性红斑,皮疹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积。
3.其他症状
包括眼睑水肿、前囟隆起、轻咳、流涕、腹泻、食欲减退等。部分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
1.血常规检查 见白细胞总数减少,伴中性粒细胞减少。也可随后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多。
2.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HHV-6、7型感染的确诊方法。HHV-6、7型可在新鲜脐血单核细胞或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增殖。但需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 (PHA)、IL-2、地塞米松等物质。感染细胞在7天左右出现病变,细胞呈多形性、核固缩、出现多核细胞。感染细胞出现病变后还可继续生存7天,未感染细胞则在培养7天内死亡。由于病毒分离培养费时,不适于早期诊断,一般只用于实验室研究。
3.病毒抗原的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适于早期诊断,但病毒血症维持时间短,很难做到及时采取标本。目前广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病毒抗原。抗原阳性结果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4.病毒抗体的测定 采用ELISA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HHV-6、7型IgG、IgM抗体,是目前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IgM抗体阳性,高滴度IgG以及恢复期 IgG抗体4倍增高等均可说明HHV-6、7感染的存在。当从脑脊液内测到IgM抗体或IgG抗体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存在。IgM抗体一般产生于感染后5天,可持续存在2~3周,IgG抗体于感染后7天产生,4周后达高峰,可持续长时间。但由于疱疹病毒之间存在一定抗原交叉,其他疱疹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抗体增高,可用抗补体免疫荧光试验加以鉴别。
5.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方法及PCR方法可以检测HHV-6、7 DNA。由于HHV-6、7均存在潜伏感染,因此有时检测出病毒的DNA,并不能确定处于潜伏状态或激活状态。可用定量、半定量PCR来测定DNA的量,来明确是否存在活动性感染。高浓度的病毒DNA提示活动性感染的存在。
对HHV-6、7感染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多项病因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一般病例无需特殊检查,必要时可做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冷过热。
2.饮食宜进易消化的食物,应富含维生素、热量和适量蛋白质,适当增加饮水量,忌食生冷油腻。
3、一般病人不需要隔离,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对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密切观察10日,如有发热,需暂时隔离治疗。
4、注意环境卫生和孩子的个人卫生。
高热惊厥
研究证实,由HHV-6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占高热惊厥病因的30~70%。感染的证据包括从高热患儿脑脊液中检测到HHV- 6DNA,HHV-6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HHV-6IgM抗体阳性等。部分患儿高热惊厥后可出现脑海马的硬化,进而引起癫痫发作。
脑炎
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在发热期出现,也可以发生在热退出疹期后。脑脊液、脑电图、CT 检查所见无特征性改变。SPECT
检查结果为大脑半球和大脑基底核区域血流低下, 支持HHV-6 感染造成脑血管病变, 引起脑炎的论点。从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HHV-6DNA及抗体。
其它少见并发症
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急性肝炎 、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