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50年代(当时为内科消化专业组),1996年10月消化内科正式建制。在国内著名的消化病专家姚希贤教授的大力倡导和带领下经全科同志的艰苦努力,消化内科逐渐发展壮大。1959年消化内科有了第一台德国产wolf可曲式胃镜,1976年引进日本Olympus纤维胃镜并成立胃镜室;1983年建立了河北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研究室;1996年消化内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河北省第一个临床医学博士点,1997年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1996年成立河北省肝胆病治疗研究中心;1997年成立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1999年被授予河北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获“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临床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至今是河北省卫生厅优秀重点医学学科。
现消化内科由门诊(5个诊室,年就诊人数约50000人次)、病房(45张床位)、内镜诊疗中心、消化病实验室组成。全科医、技、护人员共48名,其中正副教授17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导师14名,省跨世纪人才3名、双十双百双千人才1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三等奖。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中西医结合高徒4名。
消化内科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慢性肝病、消化内镜的介入治疗和慢性胃病三个方面,其中在慢性肝病和慢性胃病的研究上,部分内容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消化疾病的诊疗方面,代表了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一)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治及研究:在慢性肝病病理生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行列。早期重点进行肝硬化腹水发生机制的研究,认为肝硬化腹水,尤其是顽固性腹水的发生发展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激肽-缓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心钠素等激素代偿失调导致钠水潴留有关,通过自身腹水回输、大量排放腹水、静输白蛋白等措施,可纠正激素失衡,有效消除腹水,提高治疗效果。
随后进行的肝硬化门脉高压高动力循环发生机制研究,采用四氯化碳复合诱导肝硬化门脉高压动物模型,探讨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在介导门脉高压高动力循环中的作用,表明前列环素拮抗剂吲哚美辛可改善内脏高动力状态,门脉高压大鼠内脏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内脏器官组织NOS蛋白和NOS mRNA基因表达具有时效性、区域性分布,L-精氨酸灌注离体肝脏,可介导肝内血管扩张或改善肝脏微循环,从而降低门脉压力。通过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中药丹参、当归、泽泻等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肝硬化门脉压力,在此基础上组成的活 血化淤中药方剂在临床上能较好的纠正门脉高压高动力循环状态。
肝纤维化研究: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必经阶段,通过多年来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姚希贤研制了治疗本病的创新纯中药方剂益肝冲剂→益肝康颗粒剂,具有明显抗肝纤维化作用,在充分认识本病、发病机制基础上,确立了本病“瘀血症”本质。新一代组方,改名益肝康,现此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诊疗疾病和项目有: 1、肝穿刺肝病病理诊断 2、不明原因黄疸的诊疗 3、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和免疫性肝病的诊疗 4、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5、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6、肝癌的介入治疗 7、肝性脑病的治疗 8、经皮经肝穿刺胆系造影 9、布-伽(Budd-Chiari)综合症的介入治疗 10、肝囊肿、肝脓肿的介入治疗
(二)内镜对消化病的诊疗及研究:消化内科在胃镜和结肠镜的诊断和治疗上做了
大量的工作,从最初的胃镜、结肠镜诊断,到消化内镜下异物取出、食道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色素染色、息肉切除治疗等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由于消化内镜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内镜下介入治疗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学科,使得食道、胃、十二指肠、胆道、结肠等部位的结石、异物、炎症、肿瘤病变通过内镜可以得到彻底治疗或根除,从而免于手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近5年来在消化内镜方面,逐渐形成了以介入治疗为主的研究方向,利用这些技术开展了多项慢性肝病、慢性胃病和消化道急症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诊疗疾病和项目有: 1、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诊断和治疗消化病 2、色素内镜染色诊断消化系病 3、胶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 4、内镜下消化道病变黏膜切除术 5、消化道异物取出术 6、消化道息肉切除术 7、食管、胃肠癌前期病变和早癌的切除治疗 8、食道、十二指肠、消化道狭窄扩张与支架置入术 9、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 10、内镜下胃结石碎石术 11、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组织粘合剂注射止血术 12、氩离子血浆凝固电切止血术(APC) 13、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 14、鼻胆管引流术 15、胆道狭窄金属支架置入术 16、慢性胰腺炎与急性胰腺炎内镜治疗术 17、胰腺囊肿的介入治疗
(三)慢性胃病、肠病的诊治及研究:提出“消化性溃疡合理治疗”,十二指肠溃疡90~100%合并慢性胃炎,90%左右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当前应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使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并不困难,但复发率较高,导致复发的因素与Hp是否根治,病变是 否真正愈合有关。为了研究Hp的作用,我们通过Hp传代培养、制备Hp相关性慢性胃炎动物模型,通过药敏实验,逐个筛选、寻找抗Hp的有效中、西药物,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西医结合手段对慢性胃炎(包括CAG)、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
“胃忧康”是在“胃忧愈”方剂的基础上,据药敏、病理、多种生长因子测定等实验研究修改而成,采用“胃忧康”四联(胃忧康、铋剂、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可使Hp根治率提高到95%,胃粘膜急性炎症消退,病变好转,可使CAG的肠化、异型增生病变消失,解决了慢性胃病反复发作、顽固不愈状况,同时还可以促进胃腺体生长,对治疗萎缩性病变有明显作用。该系列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诊疗疾病和项目有: 1、胃肠道出血的诊治 2、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的诊治 3、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治 4、24小时食管胃内pH检测 5、慢性胃炎、癌前期病变诊治 6、消化性溃疡的诊治 7、早期胃癌的诊疗 8、幽门螺杆菌(HP)的诊断和根除 9、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
(四)胰胆疾病的诊治开展了ERCP及EST技术治疗胆、胰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成功率高;采用内镜下支架置入治疗胰腺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能有效地降低手术风险,减少病人痛苦。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不用全身麻醉等优点。十二指肠镜技术是胆胰疾病治疗方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已成为诊疗胆胰疾病的常规方法。
诊疗疾病和项目有: 1、梗阻性黄疸的诊治 2、重症胰腺炎的诊治 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介入治疗 3、胰腺囊肿的内镜诊疗 4、胰腺癌的介入治疗 5、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狭窄的内镜诊疗胆管癌的介入及支架置入术
在 xx xx 的医院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