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室概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拥有专业技术干部高级5名,中级7名,教授、博士生导师2名,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学科是在国内最早开展并应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血小板冰冻保存技术”的单位。2001年,被总参谋部任命为 “全军临床输血中心” ([2001]参务字第73号),2003年,被总后勤部确定为 “总后勤部军事医学重点学科” ([2003]后司字第708号),1996年至今为“全军输血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该科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科室,其专业水平及学术地位,在全军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
 二、 医疗特色
 a)成分输血工作开展深入,提倡科学、安全、合理地向临床供血,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开展疑难、特殊血型的鉴定、及交叉配血,将患者用血的风险降到最低。
 b)《无偿献血者血小板资源的开发、深低温保存及其临床应用》,该项目研制的深低温保存血小板可保存1年以上,含有血小板和全部的凝血因子。特别适用于外科手术或创伤出血、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以及稀释性凝血病的治疗。该成果已在我国200余家血站和医院常规应用。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明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c)血液净化:输血科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血液中高浓度的PLA,阐明了净化输血提高输血疗效的主要机理。研制出新型净化输血滤器,具有高效去除PLA和白细胞、减少血液有害代谢物积累、提高血液氧饱和度、去除高血脂等新功能,主要应用于净化库存血液,保护受血者多脏器功能,提高输血救治疗效。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d)自九十年代初期,输血科就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利用血细胞分离机参与临床疑难疾病的治疗与抢救,到目前为止已经救治了近千例患者。
 三、 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招收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5名,进修生18名,实习生52名。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血型基础理论、血液的生理病理知识、血细胞的长期保存、输血传染病的检测;实际操作课程: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血液成分的制备、血液成分的净化、血细胞分离机的操作。定期对全科人员进行在职培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实行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大胆引进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促进学科发展。
 四、 科研情况
 1. 学科专业科研方向及重点研究领域;血液成分的液态保存及其质控;血液成分冷冻保存及其质控;血液冻干保存研究;血液代用品研究;野战外科输血研究
 2. 承担及完成科研课题情况,项目名称、负责人、课题来源、研究内容;
 1)刘景汉教授负责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药卫生“九五”重点课题《野战条件下血液保存技术研究》,研究野战/非4℃条件下全血保存技术和保存期。
 2)刘景汉教授负责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药卫生“十五”指令性课题《战时血液保存技术与装置研究》,研究野战条件下血液成分保存、质量控制技术和装置。
 3)刘景汉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物理指征及其规律》,研究血小板低温生物学关键特性及其关键参数的测定;创立血小板深低温保存关键指导原则;研究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4)刘景汉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血小板冻干长期保存研究》,研究血小板冻干保存技术,研制血小板冻干保护液、复水液。
 5)刘景汉教授负责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新增医药卫生“十五”指令性课题《血小板冻干保存及应用研究》。研究血小板冻干保存技术。
 6)刘景汉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红细胞冻干长期保存研究》,研究红细胞低温生物学关键特性及其参数,研究红细胞胞膜保护技术,提高冻干红细胞回收率。
 3.获科技成果奖励,出版专著、论文情况;近五年来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两部,在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
 五、 仪器设备
 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多台,仪器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
 a) 全自动加样仪(1台):可进行酶联免疫实验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样本处理。
 b)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2台):可对输血传播疾病相关的酶联免疫实验进行全自动处理分析。
 c) 全血动血细胞细胞分离机(2台):可对患者进行血液治疗及各种血液成分的高浓(纯)度采集。
 d) 全自动配血仪(1台):实现交叉配血的全自动化、标准化,大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e) 低温大容量离心机(5台):可将全血分离成多种血液成分,最大限度的利用血液成分。
 f)  -80℃低温冰箱多台:实现多种血液成分的低温长期保存,以及对各种血液成分低温保存的研究,为血液成分的大量储备提供条件。
 g) 采血车(2台):方便到基层部队进行采血,扩大采血范围,更好地方便献血单位,保证临床血液供应。
在 xx xx 的医院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