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科是著名呼吸界老前辈郭仓教授和杜文彬教授开创的,曾是国内知名度很高的呼吸病学临床和研究中心。50年代郭仓教授以国内第一部呼吸病学专著的出版闻名于世,70年代杜文彬教授以肺心病血液动力学的研究驰名国内。五十年代中期总医院内科即有呼吸专业组,当时杜文彬教授任内科主任。1986年正式成立呼吸科,陈光瑾教授任科主任,此间建有气管镜室、血气试验室和肺心病血液动力学研究实验室。由郭仓教授倡导,在天津市政府财政直接支持下,建立了天津市首家以当时拥有最新技术的全套德国耶格肺功能设备为基础的肺功能室。1998年起陈宝元教授担任呼吸科主任,吴琦和曹洁主任分别担任呼吸科副主任。当年建成了国内首家符合国际标准的“睡眠疾病诊疗中心”。2001年呼吸科被医科大学总医院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天津医科大学确定为天津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近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院党委和院长们全力支持下,呼吸科赢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好机会。全体同志正在忠实地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不断地开拓新的临床和研究领域。努力把呼吸科办成一个有良好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周到热情服务素质,人才实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临床科室和研究中心。
历年来呼吸科医生在全国和天津市都担任过重要学术职务,郭仓教授曾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会常务委员,天津医学会副会长,天津中西医结合呼吸学会主任委员。杜文彬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常委,天津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陈光瑾教授曾任华北地区肺心病组长。目前呼吸科医生分别担任着全国和天津市呼吸及呼吸相关疾病学会的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等职以及中华系列和核心期刊杂志的编委、特邀编委和常务编委等。
临床工作与医疗技术。
早在50年代郭仓教授和杜文彬教授在诊断和治疗支气管哮喘、肺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结核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70年代开展血气分析,80年代初期开展肺功能和气管镜检查,为呼吸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90年代开展气管镜肺泡盥洗技术、气管镜取异物、经气管镜微波治疗肿瘤等项目。此间在国内领先地开展了“肺心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97年呼吸科在天津率先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成功地抢救了首例 “重叠综合征伴呼吸衰竭”患者。此后无创机械通气在临床广泛应用。应用BIPAP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患者,抢救了众多危重患者。近年来在国内首先探索应用大型呼吸机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抢救和治疗重度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在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及为患者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呼吸衰竭抢救的无创通气技术使用率和抢救成功率均达90%以上。同时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提出“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由ICU到家庭的口号”使反复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不但能在医院抢救成功,通过无创通气的家庭应用还有效地预防再次和多次反复呼吸衰竭的发生。明显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节约了大量反复住院和抢救的医疗费用支出。这种技术和治疗模式的应用得到患者、家属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赞许。
1998年呼吸科开始了睡眠呼吸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 “睡眠疾病诊疗中心”,实验室拥有包括美国NICOLET和百诺代等多导睡眠监测系统4套、睡眠初筛仪器3套及红外线监测系统。建立以来,接待了来自全国17个省市及国外的大批患者,诊断和治疗了近4000例睡眠呼吸疾病的患者。同时围绕睡眠呼吸疾病开展了射频消融微创治疗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预制型口腔矫治器的研制等临床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睡眠呼吸疾病和睡眠低氧性疾病已经成为总医院呼吸科在全市及全国突出的临床和科研项目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
呼吸科在肺栓塞的临床和科研方面已经达到天津领先和全国先进的水平。为配合肺栓塞的诊治,已形成以呼吸科为龙头,放射、同位素、介入等科室的“肺栓塞绿色通道”,使肺栓塞的诊断率、救治成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呼吸科还开展了大量常见呼吸病的临床和技术工作,包括社区和院内获得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病、胸腔疾病等的诊治。
2003年4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攻坚战中全科同志发扬了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全科同志多次临危受命,出色地完成院内外“非典”的会诊和抢救任务。从科学出发,认真查找文献、搜集材料、制定诊疗方案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赢得了这场战斗。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洗礼了呼吸科全体同志,成为呼吸科历史上值得记忆和骄傲的一笔浓墨重彩,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同志们不断为临床医学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努力进取。
在 xx xx 的医院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