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即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maligment melanoma of uvea),是成年人中最多见的一种恶性眼内肿瘤,在国外其发病率占眼内肿瘤的首位,在国内则仅次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居眼内肿瘤的第二位。此瘤的恶性程度高,易经血流转移,在成年人中又是比较多见,在临床工作中易和许多眼底疾病相混淆。因此,在眼科临床工作中应予充分重视。此病以中年以上患者为多。眼后极部是好发部位,向前则发病率依次递减。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无明显诱因。屈光度可调眼镜根据现有通用矫正视力缺陷(近、远视眼)眼镜的镜片形状固定,屈光度不能调节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将镜片分为镜片和透镜两部分;透镜又由锅底形里层、外层和液层三层构成。锅底形里层的周边,有一向外转折且与外层相连的透镜边,形成周边封闭的层状液体容纳空间。镜片外侧的镜片边上开有通液孔道,其一端开口于液层,一端与设置在镜片外侧的镜片边内的液压调节装置相连。当启动液压调节装置,使液层的液体压力渐渐加大时,则凹透镜的屈光度由大渐小,而凸透镜的屈光度则由小渐大;反之,凹透镜的屈光度由小渐大,而凸透镜的屈光度则由大渐小,由此实现眼镜屈光度的自由调节。
1.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早期症状有视物变形、变小、中心暗点以及屈光度的改变(远视持续增加),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足以证明视网膜下有一个实质性肿物在持续增大。边缘部脉络膜黑色素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视网膜脱离后,则出现相应的视野缺损。位于上方边缘部黑色素瘤很特殊的一点,是在病程早期就会合并黄斑部扁平型视网膜脱离。如不扩瞳详细查看周边部眼底,容易误诊。
2、由于脉络膜黑色素瘤多起源于睫状神经,眼底病变可同时合并瞳孔异常(相应部的瞳孔无反应,不易散大或不呈正圆),或在角膜相应部位出现扇形感觉减退区。
3、血流回流障碍或局部肿瘤坏死而引起巩膜炎,表现为局限性巩膜充血。巩膜内外有肉芽组织增生。
4、眼球疼痛。疼痛的原因可由继发性青光眼或肿瘤坏死诱发眼炎(葡萄膜炎或眼内炎)所引起,少数则由于肿瘤浸润或压迫睫状神经节所致。
5、前房或玻璃体出血因肿瘤坏死所导致。
6、眼球突出,肿瘤向球后蔓延所引起。
7、巩膜透照试验:在鉴别诊断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在炎症病变、黄斑盘状变性,脉络膜转移癌或脉络膜血管瘤,均可透光;而在脉络脉黑色素瘤,一般是不透光的。
8、B型超声诊断仪扫描:B型超声波检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屈光介质混浊病例更有帮助。肿瘤表现平滑蘑菇状突出;肿瘤超声波的后面有回声阴性区(声影),脉络膜凹陷。
9、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1)视网膜血管与肿瘤血管同时出现双重循环。
(2)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显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
10、同位素32磷吸收试验阳性。
11、CT、磷共振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脉络膜痣。脉络膜痣是一种良性肿瘤。绝大多数稳定而不发展。偶而可影响其临近组织,但罕见恶变。
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一般发生于10-20岁之间。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颅面血管瘤的一部分表现,常合并青光眼。组织学上,这些肿瘤是海绵状的,显微镜下高达90%并发视网膜脱离。临床表现:视力差,可以是颅面血管瘤的一部分表现,常合并青光眼。
脉络膜转移瘤。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出血。脉络膜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无论出血多少,由于其对视网膜的损害,可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特别是位于黄斑部的出血。局部性脉络膜出血又限于脉络膜内者,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状或圆形团块,表面有视网膜血管经过,且该处视网膜呈烟雾状灰色或白色,视野在相应处出现暗点。若出血使黄斑区受累,则中心视力显著减退。出血吸收过程缓慢,一般可持续数月。遗留的永久性瘢痕较最初的出血团略小,可见残留的脉络膜白色纤维和不规则色素块,在视野中表现为相应位置的盲区。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较皮肤者为好,前者死亡率为50%,而后者可达80%。局部复发或转移大多发生在术后1年内,个别病例则可延长5年或10年以上。预后和肿瘤细胞类型有密切关系,梭形细胞型死亡率较低,上皮细胞型死亡率较高。注意合理的检查注意休息,注意调整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