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异常可因运动或感觉障碍引起,其特点与病变部位有关。癔症步态:可表现奇形怪状的步态,下肢肌力虽佳,但不能支撑体重,向各个方向摇摆而似欲跌倒,搀扶行走时步态拖曳,但罕有跌倒致伤者。见于心因性疾病。
心因性疾病导致的癔症步态。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排除一下心脑疾病,睡眠不好,脑血管疾病可能性。
通过综合分析,依据不同步态特征做出症状诊断,再进一步考虑病因诊断。步态需要观察:
1.步幅的长度。
2.步行速度。
3.两侧对称性。
4.运动的灵活性。
5.上肢的协调运动(过少或过多)。
6.头肩的位置。
7.躯干的协调状况(前倾或后倾,左倾或右倾)。
8.骨盆的活动度(前、后、左、右)。
9.足跟着地和步行时重心的转移状态。
10.立脚期(足跟着地的时期)与游脚期(足尖离地面的时期)的时间长短、相互比率及与躯干移动的关系。每个正常人的步态受身高、体重、自幼习惯(如外八字步、内八字步)、性格、步行速度、心理状态、疲劳、兴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注意区分。
(1)皮质脊髓束病变:
①痉挛性偏瘫步态:为单侧病变。病侧上肢通常为屈曲、内收姿势,腰部向健侧倾斜,下肢伸直、外旋,向外前摆动(代偿髋、膝屈肌及踝背屈肌无力导致的拖脚),行走时呈划圈样步态;轻症病人只表现下肢拖曳步态。见于脑卒中后遗症等。
②痉挛性截瘫步态:双侧严重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病人双下肢强直内收,伴代偿性躯干运动,行走费力,呈剪刀样步态。常见于脑瘫患儿、脊髓外伤等。
(2)失用步态:双侧额叶病变所致,常见于脑积水或进行性痴呆。病人无肢体无力或共济失调,但不能自行站立或正常行走,表现步态不稳、不确定和小步伐,脚好像粘到地上,伴明显迟疑(冻结)现象和倾倒。
(3)小步态(marcheà petit pas):见于额叶(皮质或白质)病变。表现小步、拖曳,起步或转弯缓慢,步态不稳。易误诊为帕金森病步态,但小步态为基底宽。上肢有摆动动作,伴认知障碍、额叶释放症状、假性延髓性麻痹、锥体束征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可资鉴别。但需注意额颞痴呆患者也可合并帕金森病。
(4)锥体外系病变:
①慌张步态:见于晚期帕金森病。行走时躯干弯曲向前,髋、膝和踝部弯曲,起步慢、止步难和转身困难,小步态擦地而行,呈前冲状,易跌倒。上肢协同摆动消失。
②肌张力障碍的特征是肢体或躯干姿势异常,可影响运动或导致扭曲、奇异步态。
(5)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①小脑蚓部病变导致躯干性共济失调,步态不规则、笨拙、不稳定和宽基底,转弯困难,不能走直线。见于小脑中线肿瘤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②小脑半球病变导致步态不稳或粗大的跳跃动作(舞蹈样步态),左右摇晃,向病侧倾斜,视觉可部分纠正,常伴肢体辨距不良。见于小脑病变和多发性硬化等。
(6)醉酒步态:见于酒精或巴比妥类中毒。步态蹒跚、摇晃和前后倾斜,似欲失去平衡而跌倒,不能通过视觉纠正。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区别是,醉酒者可在窄基底面上行走短距离并保持平衡,而小脑性共济失调始终为阔基底步态。
(7)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见于Friedreich 共济失调、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发性硬化、脊髓痨和感觉神经病等。患者闭眼站立不能,摇晃易跌倒,睁眼时视觉可部分代偿(Romberg 征);行走时下肢动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夜间走路或闭眼时加重。
(8)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腓骨肌萎缩症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等。由于胫骨前肌、腓肠肌无力导致垂足,行走时患肢抬高,如跨门槛样。
(9)肌病步态: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由于躯干和骨盆带肌无力导致脊柱前凸,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状如鸭步。
尽可能查明引起步态异常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步态训练。但是要注意某些肌肉瘫痪引起的畸形步态,如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等本身是一种功能代偿现象不能用步态训练矫正,如果肌力无法恢复,只有使用支架代替肌肉功能练习,使步态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