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尖瓣狭窄时左心室充盈减少,于舒张晚期二尖瓣位置较低,其次,由于左心室血容量减少,收缩期相应缩短,这时左心室内压力迅速上升,致低位的二尖瓣突然紧张并关闭,因而产生高调而清脆的第一心音,听起来呈拍击声,通常称为拍击性第一心音。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的搏动各不相关,形成房室分离现象,当心房和心室偶合地同时收缩,则第一心音极响亮,通常形象地称为“大炮音”。
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室肥大时,因心肌收缩力增强所致。、心室收缩时房室瓣所处的位置。第一心音亢进常见于二尖瓣狭窄,由于血流经狭窄的二尖瓣进入左室受到阻碍,舒张期左室充盈较少,心室收缩前二尖瓣尚处于最大的张开状态,二尖瓣叶的游离缘远离瓣口,心室收缩时游离缘移动幅度较大产生较大的振动,因此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放音2为二尖瓣狭窄的第一心音亢进并开瓣音,放音3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第一心音亢进。 第一心音减弱: 常见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由于有二尖瓣返流时,左房血流多,流入左室的血量也大,左室舒张时过度充盈,所以在收缩前二尖瓣游离缘已接近房室口,瓣叶纤维化或钙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时振动小,心尖部第一心音减轻.
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听诊音调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持续约0.1s),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在心尖部最响。第一心音: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约为0.10~0.12秒。出现在心室收缩期,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及相伴随的心室壁振动形成。 第二心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约为0.08~0.10秒。出现在心室舒张期,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主要由动脉瓣关闭等形成。 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发生在第二心音后0.1~0.2秒,频率低,它的产生与血液快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和瓣膜发生振动有关,通常仅在儿童能听到,因为较易传导到体表。第四心音由心房收缩引起,也称心房音 心音听诊 最早用耳贴在胸部听取心脏活动产生的声音,以后临床上就采用听诊器听取心音及杂音。听诊器有二种胸件: 隔膜型,适于听频率高的声音,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 钟型,适于听低频声音,如第三心音(简称S3)、第四心音(S4)、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等。听诊时要按顺序在各个瓣膜听诊区进行听诊。 1964年提出的听诊区,包括七个部分: ① 主动脉区,由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向右横过胸骨柄,扩展到胸骨右缘第一、二、三肋间,右锁骨下区、胸骨上凹,右颈部,向下扩展到心尖部,呈S形。此区相当于主动脉根部和部分升主动脉,而不限于主动脉瓣本身。 ② 肺动脉区,以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为中心,向上扩至第一肋间,左锁骨下区,向下至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向右扩展到第四、五胸椎两侧2~3cm。此区相当于肺动脉而不限于肺动脉瓣。 ③ 右心房区,胸骨右缘第四、五肋间向右扩展1~2cm,为三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的传导区。 ④ 右心室区,为习用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向左右各扩大2cm,右室显著扩大时,向左扩至正常心尖区。此区范围较三尖瓣区为广,且可变动。 ⑤ 左心室区,以心尖搏动为中心,第四、五肋间水平向内2cm,向外至左腋前线。此区较二尖瓣区为大,亦可变动。 ⑥ 左心房区,位于肩胛下角水平的脊柱左侧,扩展至腋后线,为听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的好部位。 ⑦ 降主动脉区,限于第2~10胸椎向左侧扩展2~3cm。此区易发现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瘤的杂音。 心音图 将心脏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声振动(心音及杂音)可以通过换能器、放大电路、检波等方法,以振动波的形式记录下来即称为心音图(PCG)。 心音图有助于确定心音或杂音发生的时间,区分易于混淆的声音;鉴别某些听诊杂音相似而病变迥异的心内疾病,将心音与杂音变为可长期保存、分析的图形,作为判断病情变化,手术或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 但是,心音图不能代替心脏听诊,因不及听诊方便易行;不能区别声音来源于心脏或心外组织;不能辨别心音和杂音的音色(隆隆样或吹风样);有些高频杂音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有些舒张期杂音人耳较敏感能听到,心音图却描记不出来;有时因心音图机的振动阻尼不足在S2后录到类似舒张期杂音的伪差等等
心音低钝:指心跳幅度低。心音低钝不一定就是病态,当胸壁较厚,肥胖等情况下,可以出现听诊心音低钝。有些病例情况下也可以出现,例如心包积液,心衰,休克等。
心音遥远:医师用听诊器进行心脏听诊时若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均微弱、重浊、模糊有遥远感者,为心音遥远。患者往往被迫取半卧位、坐位前倾,若能平卧则心音遥远更明显。
奔马律心音:正常成人心脏跳动有两个心音,称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奔马律为出现在第二心音后的附加心音,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组合而成的韵律,酷似马奔跑时马蹄触地发出的声音,故称为奔马律。根据奔马律出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舒张早期奔马律,舒张晚期奔马律和重叠性奔马律,其中以舒张早期奔马律最为常见,它出现在第二心音后0.12-0.18秒内;舒张晚期奔马律发生较晚,出现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第一心音前0.1秒,故也称收缩期奔马律;当同时存在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时,加上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听起来就象平行发生的四个音响,又称“四音律”,“火车头奔马律”。一般认为舒张早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以致心室舒张时,血液充盈引起室壁震动。所以奔马律的出现是心肌严重受损的重要体征。
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听诊音调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持续约0.1s),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在心尖部最响。
一般治疗,避免剧烈的运动,及过度体力劳动,保护心功能,风湿性,心脏病者应积极预防链球菌感染与风湿活动复发,预防感染心内膜炎,
出现性功能不全症状者,应限制钠盐,用利尿药,扩血管药等,合并心房颤动时,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长时间心力衰竭伴有有心房颤动克予抗凝或是抗血小板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及栓塞时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