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 (又称错腋)是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危险,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肉无力,姿势性肌张力丧失,不能直立及意识丧失。晕厥反复发作就是经常发生晕厥,有一定的反复性。
晕厥的病因分类尚不统一,一般根据病因而将晕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①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②心源性晕厥;③脑源性晕厥;④药源性晕厥;⑤代谢性晕厥;⑥物理因素引起的晕厥;⑦其他。也有学者简单地概括为:心源性晕厥,非心源性晕厥和不明原因性晕厥。国内卢亮认为,按照病因,可将晕厥分为4大类:①低血压性晕厥;②心源性晕厥;③脑血管性晕厥;④多因素性及其他类型晕厥。国内唐其柱等认为,脑源性晕厥实际上是指脑血管病性晕厥,与其他血管病如高血压,大动脉炎等可归入同一类型,因此,作者认为可将晕厥分为以下4类:①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②心源性晕厥;③血管病性晕厥;④其他,包括代谢性晕厥,药源性晕厥等,具体内容如下:①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颈动脉窦综合征,反射性晕厥,受体功能亢进症,晕厥性癫痫,吞咽性晕厥等,②心源性晕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长Q-T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主动脉口狭窄,心脏黏液瘤,原发性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冠心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疾病,心脏球瓣样血栓,起搏器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③血管病性晕厥:高血压,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④其他:A.代谢性晕厥:低血糖,过度换气综合征,低血钠性晕厥等,B.药源性晕厥:奎尼丁晕厥,阿霉素性晕厥,哌唑嗪首剂综合征等,C.其他: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裂孔疝,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颈心综合征,热晕厥,运动性晕厥等。
晕厥病人的体格检查以心血管系统为重点,注意卧位与直立位血压的变化,两侧血压的差异,各大动脉脉搏,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大便隐血试验有助于了解有无胃肠道出血,对直立性晕厥的原因鉴别有意义,血常规检查对出血患者可能有帮助,低糖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或肾功能衰竭可见少数晕厥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试验有时有助于检出直立性低血压的神经病因,如比较卧位与直立位时血清儿茶酚胺,多巴胺-β羟化酶水平,如无变化则提示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或自主神经性病变。
(一)反射性晕厥
1、单纯性晕厥:又称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减压性晕厥。临床上较多见,晕厥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疼痛、高温、神经紧张、恐惧、情绪激动、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疲劳、持续站立、饥饿、妊娠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的后期。
2、直立性低压性晕厥:患者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出现晕厥症状时叫做直立性低血压。
3、排尿性晕厥 排尿性晕厥发生于排尿,或排尿结束时,引起反射性血压下降和晕厥。最常发生在病者午夜醒来排尿时,清晨或午睡起来排尿时也可发生。
4、颈动脉窦性晕厥 又称颈动脉窦综合征,是由于颈动脉受刺激、颈动脉硬化或其邻近病变、衣领过紧时发生。如颈动脉窦附近有肿瘤、炎症、外伤、受到牵拉或颈动脉窦受到外力的压迫等导致颈动脉窦性晕厥发作。
5、仰卧位低血压性晕厥 主要见于孕妇后期,腹腔内巨大肿瘤、血栓性静脉炎、下腔静脉内膈膜样阻塞及静脉原发性平滑肌瘤等。主要表现为:仰卧时患者血压骤降、心率加快及晕厥发作。发生机理主要是因为肿物机械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液突然减少而怪致。
(二)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主要是由于心脏停搏,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导致心脏的排血量突然下降,脑供血不足面致晕厥发作。直立时发病,无明显的先兆表现多提示心源性晕厥或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如果在仰卧位发病的晕厥多能提示为心源性晕厥。
晕厥时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而微弱、面色苍白,应注意有无尿失禁、肢体抽搐、咬破舌头以及发作持续的时间等。
准确诊断的病因是防止晕厥反复发作的关键。对于反复发作或症状严重的患者,有一系列的药物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但没有一种药物的长期疗效得到明确证实。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丙 胺、缩血管药物(如midrodine)曾倍受关注。血管扩张剂(fluorocortistone、salt tablets)、抗胆硷能药物和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也用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