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心绞痛,是最常见的胸痛原因,多在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后发作。
其基本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管腔狭窄以及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的心肌缺血。
1. 炎症:皮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带状疱疹、肌炎、流行性肌痛(Epidemic Myalgia)、胸膜炎、心包炎、纵隔炎、食管炎等。 2. 内脏缺血: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病、肺梗塞等。 3. 肿瘤:原发性肺癌、纵隔肿瘤、骨髓瘤、白血病等的压迫或浸润。 4. 其他原因:自发性气胸、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过度换气综合征、外伤等。 5. 心脏神经官能症。
一般表现为左胸压榨痛、闷痛、隐痛等。常常向后背、左臂内侧、牙齿等处扩散,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不超过30分钟。如果发作后经过休息或口服硝酸甘油能缓解,基本上就能诊断了。胸壁皮肤炎症在罹患处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改变。带状疱疹呈多数小水疱群,沿神经分布,不越过中线,有明显的痛感。流行性肌痛时可出现胸、腹部肌肉剧烈疼痛,可向肩部、颈部放射。非化脓性肌软骨炎多侵犯第1、2肋软骨,患部隆起、疼痛剧烈,但皮肤多无红肿。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食管疾患、膈疝、纵隔肿瘤的疼痛也位于胸骨后。自发性气胸、急性胸膜炎、肺梗塞等常呈患侧的剧烈胸痛。评价胸痛的首要任务是区别呼吸系统的胸痛还是和其他系统有关的胸痛,这并非总是很容易。疼痛的性质和发生的环境常可用于区分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疼痛;单纯根据病史可能较难辨别间壁动脉瘤所致的疼痛.
劳累后胸痛的鉴别诊断:
一、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符合典型心绞痛的特点,病程持续1个月或1个月以上。这是由于病变的冠状动脉只能满足安静状态下或轻度劳累状态下的心肌供血。而劳力强度增大后心肌耗氧量增加,产生了一过性缺氧。此类心绞痛的特点是诱发心绞痛的劳力强度相对固定,中止活动后症状可缓解。其病理基础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固定狭窄所致。病程较长,病情相对稳定。
二、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指符合典型心绞痛但病程在1个月以内;过去没有或过去有过心绞痛但已数月不发者。其中一部分可转为稳定劳力心绞痛,但也有一部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迅速,或在短期内冠脉内血栓形成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此类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以男性多见。
三、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原为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呈进行性恶化。这种心绞痛活动耐受量明显降低,甚至在静止状态下亦可发作,疼痛时间延长,且对硝酸甘油敏感性减弱。可能因为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浸润增大或斑块破裂,局部血小板聚集,有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四、卧位性心绞痛:其特点是常于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因些多发生在夜间,发作时坐起或站立可使症状减轻。此类型心绞痛患者往往有较长的冠心病史,因长期的心肌缺血已有一定程度的心肌硬化及心功能不全;或因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使心脏工作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可以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
五、变异性心绞痛:发作与卧位性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心电图相应导联的ST段抬高,而对应导联呈ST段压低,为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诱发,患者迟早会发生心肌梗死。
六、混合型心绞痛:患者既可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又可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时发生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使冠脉血流贮备量减少,而这一血流贮备量减少又不固定,经常波动性地发生进一步减少所致。
一般表现为左胸压榨痛、闷痛、隐痛等。常常向后背、左臂内侧、牙齿等处扩散,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不超过30分钟。如果发作后经过休息或口服硝酸甘油能缓解,基本上就能诊断了。
1.如果一个冠心病患者在家中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绞痛发作,则应立即平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如果一片不解决问题,可再含服一片。如果发作已缓解还需平卧一小时方可下床。
2.如果患者病情险恶,胸痛不解,而且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这可能不是一般的心绞痛发作,恐怕是发生心肌梗死了。此时就要将亚硝酸异戊酯用手帕包好,将其折断,移近鼻部2.5厘米左右,吸入气体。如果患者情绪紧张,可给一片安定口服。另一方面要立即和急救中心联系,切不可随意搬动病人,如果距医院较近可用担架或床板将其抬去。
3.如果患者在心绞痛时又有心动过速出现,可在含服硝酸甘油的基础上加服1-2片乳酸心可定片。
急救注意事项
当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时,一定要让病人平卧,不要随意搬动,不要急于就诊,更不能勉强扶病人去医院。可在家中按上述方法首先抢救,如果是心绞痛发作,经过处理可缓解。如果是心肌梗死则不缓解,必须和急救中心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