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衰的时候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左心房血容量高出正常水平,导致肺静脉的血液不能有效的到达左心房而淤滞在肺内,久而久之造成肺淤血.右心衰竭是指右心不能将静脉回流血液充分排出引起体静脉系统淤血和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继发于左心衰竭之肺动脉高压。
器质性心脏病,常因感染、劳累而发,有肺循环瘀血征、左心扩大、心跳增快等 充血性心衰时,心排出量下降使肺淤血或伴体循环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最后导致各内脏器官淤血。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障碍,也就是心肌的舒缩功能不全。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来看,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大致上可分为由原发性心肌损害及由于心脏长期容量及(或)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心肌功能由代偿最终发展为失代偿两大类:1.原发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均可导致心力衰竭。2.心脏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减退1.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及心排出量降低表现为主 ⑴. 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 ②.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呼吸更为困难。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使憋气好转。 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已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大多于端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④.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⑵.咳嗽 咳痰 咯血: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 ⑶.乏力 疲倦 头晕 心慌: ⑷.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患者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的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 2.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 ⑴.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脏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 ⑵.劳力性呼吸困难:继发于左心衰的右心衰呼吸困难业已存在 ⑶.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 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 ⑷.颈静脉:颈静脉搏动增强 充盈 怒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 ⑸.肝脏:肝脏肿大、持续慢性右心衰竭可致心源性肝硬化,晚期可出现黄疸、肝受损及大量腹水3.全心衰竭:同时有左侧及右侧心力衰竭的表现急性心力衰竭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常达每分钟30-40次,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极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发病一开始可有一过性血压升高,病情如不缓解,血压可持续下降直至休克[
淤血肾为有效肾血流量下降,肾内血流停滞,肾组织淤血、缺氧,使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变性甚至坏死。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减退。
慢性充血性心衰时,肾内血流重新分布,肾皮质血流减少而髓质血流相对增多,有效肾血浆流量常明显下降,滤过分数增加。此时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腔内静水压下降,胶体渗透压增加。这些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增加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产生水、钠潴留,出现水肿和少尿。
充血性心衰时的氮质血症主要为肾前性,由于有效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所致。此时尿量可减少。但尿比重较高在1.025左右。心衰控制后氮质血症常可缓解。在严重顽固性充血性心衰则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变形、坏死,甚至最终导致肾硬化。此时尿比重降低,心衰控制后肾功能也不易改善,最终可导致尿毒症。
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减退
一般治疗是针对原发病予以治疗、躺床休息、低盐饮食、吸氧;用药重点是强心、利尿、扩血管,这些要在正规医院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治疗原则:心衰的治疗应包括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缓解临床心衰的症状,改善其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对临床患者,除缓解症状外,还应达到以下目的: (1)提高运动耐量 改善生活质量; (2)组织或延缓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 (3)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