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犯肺证为肝气郁结、化火犯肺、肺失宣肃所致的病证。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因肝胆相表里,病变密切相关,故肝经湿热又称肝胆湿热。
常由郁怒伤肝,情志抑郁,化火犯肺,或肝经有热犯肺,或久病肺气不利,肝气来犯等引起。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临床表现为胁肋部胀痛灼热,或有痞块、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深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寒热往来、呕不能食,或身目发黄等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阵作,咯痰不爽,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气犯肺、气逆咳嗽为特征。肝气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阵作,咯痰不爽;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则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则头晕目赤,烦热口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郁化火内热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燥邪犯肺证相辨别,燥邪犯肺证以干咳无疾或少痰伴咽干、唇燥等燥象为主,本证有明显的肝气郁结化火见症。 辨证注意点:有咳嗽阵作咯痰不爽等肺失肃降的症状,同时伴有肝郁化火的见症。
1.注意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
2.戒烟。
3.加强锻练,如气功,呼吸操,体疗等。
4.适应气候变化,防止感冒。
5.调畅情志,避免不良刺激。
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黄芩,大黄,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黄连等。但是应该在经治医师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