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素身体康强,所禀元阳独旺,是以能享高年。至八旬后阴分浸衰,阳分偏盛,胸间恒觉烦热,延医服药多用滋阴之品始愈。迨至年过九旬,阴愈衰而阳愈亢,仲春阳气发生烦热,旧病反复甚剧。
烦热多属里热证,与壮热、潮热等常易混淆,鉴别时应注意烦热是以“心烦躁扰”为主要表现,而壮热和潮热则是以“热”为主要表现。在外感热病和某些内伤病的发展过程中,常见烦热,其热势高者,多为实证;低者多为虚证。
烦热是病人因发热而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的症状,亦称五心烦热或五心如焚。五心即指两手心,两足心与心胸处。
热炽阳明:烦热,口渴引饮,多汗,头痛头晕,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数。
热入心营:壮热心烦,夜寐不安,有时谵语,咽干,口渴不甚,甚则昏迷不醒,舌红绛,脉数。
热盛动血:壮热,烦躁不安,甚或昏狂谵语,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红绛,脉数。
湿阻中焦:烦躁不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饮,胸脘痞闷,呕恶便溏,或胸腹偶有白痦,苔黄滑腻,脉滑数。
热伏阴分:手足心热,心烦不寐,身有微热,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水湿化热:身热心烦,口渴不欲饮,兼有遍体浮肿,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阴虚火旺:心烦身热不得卧,颧红,盗汗,舌红,苔黄,脉细数。
肝气郁滞:五心烦热,胸闷,嗳气不舒,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每日服药一剂至三剂,烦热大减,脉已不结,且较前柔和。遂将方中玄参、生地黄皆改用六钱,又加龙眼肉五钱,连服五剂,诸病皆愈。
阳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发汗后解,半日许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汗后昼烦夜静,不呕渴,无表证,脉微沉,干姜附子汤。大汗后六七日不大便,烦而不解,腹满痛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下之。止汗,下后心下痞满,气上冲头,身振摇而烦者,茯苓白术汤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