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闭锁诊断为出生后无胎粪排出,肛区为皮肤覆盖,哭闹时肛区有冲击感。肛门闭锁(anal atresia)又称低位肛门直肠闭锁,由于原始肛发育异常,未形成肛管,致使直肠与外界不通。在中医学中称为“肛门闭合”。
肛门闭锁属于中位畸形,临床比较常见。由于在胚胎发育时期,原始肛发育障碍,未向内凹入形成肛管。直肠发育基本正常,其盲端在尿道球海绵肌边缘,或阴道下端附近,耻骨直肠肌包绕直肠远端。往往伴有会阴部发育不良,呈平坦状,肛区为完整皮肤覆盖。
出生后无胎粪排出,肛区为皮肤覆盖,哭闹时肛区有冲击感。倒置位X线侧位片上,直肠末端正位于耻尾线或其稍下方,超声波、穿刺法测得直肠盲端距肛区皮肤1.5cm左右。
患儿出生后无胎粪排出,很快出现呕吐、腹胀等位肠梗阻症状,局部检查,会阴中央呈平坦状,肛区部分为皮肤覆盖。部分病例有一色素沉着明显的小凹,并有放射皱纹,刺激该处可见环肌收缩反应。婴儿哭闹或屏气时,会阴中央有突起,手指置于该区可有冲击感,将婴儿置于臀高头低位在肛门部叩诊为鼓音。
肛区为皮肤覆盖的鉴别诊断:
1.先天性肠闭锁与狭窄:胚胎期肠管发育,在再管化过程中部分肠道终止发育造成肠腔完全或部分阻塞。完全阻塞为闭锁,部分阻塞则为狭窄。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但以回肠最多见,十二指肠次之,结肠罕见。是新生儿常见的肠梗阻原因之一。
2.肠狭窄:肠闭锁与肠狭窄为新生儿肠梗阻中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以空肠、回肠为多见,十二指肠次之,结肠少见。
3.肠梗阻: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当然,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人工肛门手术或称肠造口术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是指因治疗需要,外科医生先在患者腹壁上做一个开口,随后将一段肠管拉出腹腔外并将肠管开口固定在膜壁上,用于排泄粪便,粪便可收集于贴于开口处的特制塑料袋内。
2、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肛门闭锁修复术后护理:患儿需留院数天,术后应进行数月的再造肛门扩张术以改善括约肌功能,防止肛门狭窄。儿童时期应多进食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松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