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凹陷性疤痕
概述皮肤真皮层及皮下组织缺损会造成凹陷性疤痕,经常由痤疮、外伤、水痘引起。
部位 在皮肤处易出现
人群 多见于 儿童
痤疮、手术、外伤、感染、水痘及天花等是常见的引起凹陷性疤痕原因,这些病因导致皮肤真皮层及皮下组织缺损,而在随后的愈合过程中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缺失则会留下永久凹陷性疤痕。也是与瘢痕体质、外界环境影响、感染因素影响等原因都是要注意的。
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皮肤,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完整性和皮肤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损伤,通过瘢痕来修复。应该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检查确定一下原因。
(一) 表浅性瘢痕 表浅性瘢痕(superficial scar)因皮肤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Ⅱ度灼伤,或皮肤受表浅的感染后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层(二) 增生性瘢痕 凡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如深Ⅱ度以上灼伤、切割伤、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区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三) 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atrophic scar),其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组织,可发生与大面积Ⅲ度灼伤、长期慢性溃疡愈合后,以及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受电击伤后。(四)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keloid)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1年后,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文身、灼伤、注射、动物咬伤、接种、粉刺及异物反应等,许多患者的原发病史可能被忘记。
根据瘢痕的形态,有可分为线状瘢痕、蹼状瘢痕、凹陷性瘢痕、桥状瘢痕等数种。
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皮肤,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完整性和皮肤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损伤,通过瘢痕来修复。
瘢痕的治疗是非常棘手的,很难获得非常满意的成果。从理论上讲,瘢痕一旦形成,即使采用最精细的手术方法,也只能使其得到部分改善,而不能彻底根除。
因为每一次整形手术,都是一次新的创伤,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瘢痕形成,与瘢痕的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预防瘢痕的根本点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创口的第二次创伤,促使创口早期一期愈合。这包括创面的处理、择期手术患者的病例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妥善的术后处理。
(一) 创面处理 对早期的新鲜创口,应彻底的清除血块、异物和碎片,对确定已失去活力的组织,也应彻底清除。尽可能早地闭合创口,如果任有创口自愈,则常常形成瘢痕增生、瘢痕挛缩和与深部组织的粘连。对晚期污染创口,如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应彻底清创,闭合创口是放置引流。如已确定存在感染,则应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二期闭合创口。 对存在较大组织缺损的创口,应尽早采用组织移植的方法来覆盖创面,以减少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形成。可采用推进皮瓣、旋转皮瓣、远位皮瓣或游离皮肤移植。有时,最简单的手术方法往往是最明智的。尽可能避免作不必要的附加切口,特别是对有瘢痕疙瘩倾向的患者。
(二) 病例选择 对于一个恶性病变或有恶性变倾向的患者,或者存在严重功能障碍或溃疡的患者,除了手术治疗外别无选择。但对有些病例特别是要求美容或一般瘢痕治疗的患者,整形外科医师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在手术前应确定手术治疗能否对原有瘢痕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对儿童、年轻人、肤色较黑的患者尤应慎重,特别是当患者瘢痕不明显或位于隐蔽部位或无功能障碍时。因为如果手术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原有的瘢痕更加明显。 对于瘢痕增生和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如胸前、肩部等处,存在张力和运动的部位,如胸前上部、肩胛部,四肢屈侧等处,存在乳房重力和胸部呼吸运动的部位,如胸骨部等,术后瘢痕容易增生,这些部位的较小病损,如囊肿、痔等手术切除应格外慎重。 婴儿和儿童因代谢旺盛,术后瘢痕也容易增生,同时婴儿皮肤较薄,缝合时创缘难以准确对合,因而可影响术后效果。 对于严重油性皮肤、汗毛孔粗大和存在粉刺的患者,应该考虑到术后有瘢痕增生的可能性。对此类患者,尤应注意术前手术部位的局部清洁。如粉刺发作,应使用抗生素。闭合创口时,应避免皮脂腺对创口的污染。
(三) 手术操作 1、 设计切口时,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遵循下述原则。 ⑴选择在隐蔽部位,如乳房下、毛发区等。 ⑵沿轮廓线切口。 ⑶顺皮纹切口,如在额部、眼睑等处。 ⑷在自然结合部,如耳颈部等。 ⑸四肢切口选择在屈曲皱褶线或平行于皮肤张力线处,避免作环状圆形切口或跨越关节切口。 ⑹颞部或颈侧手术可选择在发际区。 ⑺面部避免作弧形、半圆形或大的“Z”形、“S”形切口。 ⑻体腔外口周围避免作环形切口。 ⑼如切口必须横过轮廓线、皮纹时,应设计“Z”改形切口。 2、 行无菌操作。 3、 刀片垂直于皮肤切开,动作要轻柔,器械要锐利,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4、 彻底止血。 5、 无死腔形成。 无张力缝合,创缘对合准确;缝合时以创缘对拢为准,不可过紧,以避免造成缝线周围组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