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冻伤时,为全层皮肤冻伤,皮肤水疱后形成黑色干痂。
又叫水泡性冻伤,损伤深及真皮,有局部充血和水肿,复温后12-24小时,冻伤部位出现浆液性水泡,疼痛较剧,4-5天后水肿吸收,形成痂皮。
(一)发病原因
引起冻伤的主要病因是人体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环境中。
(二)发病机制
暴露寒冷环境时间持久、局部环境潮湿、全身抵抗力下降、机体创伤或出血、受冻者长期静止不动、酗酒后由于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加速等因素可促进寒冷对机体的损伤。此外、由于老人和幼儿热调节反应能力较差所以易患此病。
局部皮肤受环境刺激后,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组织缺血。温度继续降低,组织冻结,快速冻结形成细胞内冰晶,缓慢冻结形成细胞间隙冰晶。由于冰晶形成,使细胞内外微环境改变,细胞脱水,细胞内电解质酶、糖等浓度升高。脱离冷冻,在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淤积,渗出液增加,形成水肿。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使组织更加缺血,甚至导致组织坏死。同时,由于组织代谢增高,需氧量增加,更易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因此,冻伤的程度和范围需经数天观察后方可。
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不同组织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认为,神经、血管和肌肉最敏感,皮肤、肌膜、结缔组织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强。
多发生于末梢血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颊等处。患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局部表现和烧伤相似,但局部肿胀一般并不明显。按其损伤深度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为皮肤浅层冻伤。局部皮肤初为苍白色,渐转为蓝紫色,继之出现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无水疱形成。约1周后,症状消失,表皮逐渐脱落,愈后不遗留瘢痕。
二度冻伤:为全层皮肤冻伤。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可于24~48h内出现水疱,如无继发感染,经2~3周,水疱干涸,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遗留瘢痕和发生痉挛。
三度冻伤: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被冻伤。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转为黑色。皮肤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水疱,并伴较剧烈的疼痛和灼痒。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易继发感染。愈合缓慢,愈后遗留瘢痕,并可影响功能。
四度冻伤: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患处呈暗灰色,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疱。2~3周内有明显的坏死分界线出现,一般为干性坏疽,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以及继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
某些冻伤患者可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局部创面坏死组织的继发感染,如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较严重的则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败血症,此外,尚有少数并发肝炎、心包炎、肾盂肾炎和关节炎等。
当人体在极低温度环境下过度停留,可导致全身冻伤,此情况称为冻僵,罕见。早期精神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皮肤苍白冰冷,心率加快,伴寒战。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各种生理功能由兴奋转为抑制;体温降至32℃以下时,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错乱,呼吸、心率均减慢,肌肉强直;当体温降至29℃以下时,反应迟钝甚至昏迷,血压下降;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
水疱或大疱损害:水疱或大疱多形渗出性红斑的临产表现之一。多形红斑病又称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疹具有多形性 ,常伴粘膜损害,其特征性皮损为虹膜样红斑。本病春秋季好发,易复发。10-30岁发病率最高。
反复发作的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的皮肤病,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所引发的,但是患者最关心的就是带状疱疹会反复发作吗?针对这个问题,专家认为,发生带状疱疹与水痘是同一种病毒,其中原发性感染表现为水痘,随后病毒可能进入脊髓后的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下来,但是潜伏的病毒可以从此不再引起症状,或是在数年后被重新激活从而引发带状疱疹。此外,当由于某些其它疾病而引起免疫力下降,或是使用了免疫抑制产品时,都可能促使病毒反复发作。
侵蚀性水疱:侵蚀性水疱为高出皮肤的疱疹,内含有水液。
皮肤上线状排列的小水疱伴发疼痛:带状疱疹性角膜炎全身表现为带状疱疹的前驱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及沿神经皮肤分布区疼痛,皮肤发生线状排列的小水疱;伴发神经痛,从麻刺感到极度持续疼痛。
加强对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者的防冻教育。使其尽量减少体温散失,着装应宽松,保暖,尤其是肢端和耳鼻颊处,应注意保暖。鞋袜应保持干燥,手脚应保持干燥。在无法避免潮湿时,可外涂凡士林,以便预防。皮靴应较大而不紧,不透水。在潮湿地区,可于鞋外涂油或凡士林。此外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进食高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一旦发生冻伤,应尽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