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以每秒4次~6次的频率,连续而有节律的收缩与松弛称为肌肉震颤,主要由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病变而引起,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
1、常见的疾病有脑炎、颅脑损伤、动脉硬化、基底节肿瘤、某些化学物质中毒,如汞、锰的慢性中毒可以出现肌肉震颤的毒作用表现。
2、生理性震颤 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正常人在两上肢向前平伸时,手部会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生理性震颤的强化可见于焦虑,紧张,疲劳,代谢紊乱(例如,酒精的戒断,甲状腺毒症),或某些药物的应用有关。
3、原发性(良性遗传性)震颤 一种细微至粗大的慢震颤,通常影响手,头及声带.在50%病例中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素.震颤可为单侧性.震颤在静止时很轻微或不发生,偶尔被错误地称为老年性震颤。
4、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
震颤可先从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然后波及同侧下肢及对侧上肢,唇、舌、下颌及头部最后累及,情绪激动可使震颤加重,睡眠麻醉时完全停止。
鉴于肌肉震颤病因复杂多样,应进行全面检查,包括颅脑CT检查,甲状腺检查、18F-多巴作为示踪剂行多巴摄取功能PET显像、肌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神经系统体检等。
肌肉挛缩:肌肉及肌肉所在部位的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肌挛缩,挛缩部位的体位畸形,关节周围严重的疼痛、皮肤上出现凹陷、四肢关节的外展内屈受限。
肌肉紧张性疼痛是神经衰弱的一种临床表现。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意向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常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肌束震颤:是肌肉静息时由一个或多个运动单位自发性放电导致肌肉颤动,呈短暂的单一收缩,见于各种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疾病及某些正常人。肌电图检查可见自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软坚散结的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按摩。
对强化的生理性震颤的治疗取决于其原因.甲状腺毒症与酒精戒断伴发的生理性震颤的强化,在基本病因得到治疗后会缓解.对慢性焦虑状态伴发的震颤,可谨慎使用口服的苯二氮类药物,每日3~4次(例如地西泮2~10mg,劳拉西泮1~2.5mg,或奥沙西泮10~30mg).但要避免对这类药物产生依赖性.心得安20~80mg口服,每日4次,往往能有效地控制良性原发性震颤,以及由于药物与急性焦虑状态(如新演员首次登台前的"怯场")所引起的强化的生理性震颤.扑痫酮50~250mg口服每日3次,可能在心得安疗效不佳或不能为病人耐受的情况下试用.对某些生理性震颤的病例,少量酒精很有效.对门-体性脑病的治疗参见第38节.对小脑性震颤目前无有效治疗药物;理疗和体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