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晨僵。
②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为医生所看到)。
③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④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⑤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⑥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⑦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⑧类风湿因子阳性。
⑨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⑩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⑾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肯定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项。在1~5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②压痛及活动时痛(为医生所看到),间歇或持续至少3周。
③关节肿胀的病史或所见。
⑤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
⑥虹膜炎(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否则价值可疑)。
(2)国内诊断标准(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患,病程长、难调理,而要全面贯彻长时间多阶段的调理方案,对病人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做到医患结合共同防治,否则一个好的调理方案,可能会因为来自病人方面的失误而不能显现出预期的效果,或短期收效却得不到巩固而前功尽弃,因此必须十分注重对于病人的管理,主张做好如下3个环节的工作,即:加强教育,认真指导,主动追综。
1、加强教育
就是要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用仙壹酒原则的教育,为此必须提供必要的宣传资料、科普读物,并举办健康宣教讲座,使病人对此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理解调理方案、落实调理方案、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2、认真指导
是指应详细地向病人解释调理方案、用药的方法,而再利用回信、电话回答等形式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给予病人针对性的指导,使患者能结合其已掌握的知识,在调理的每一阶段更好地理解用类风湿药物的目的和意义,积极贯彻调理方案。
3、主动追综
必须建立完整的病患者档案资料,定期主动地追综随访,既可不断了解调理效果,总结有益经验,又可给患者提供不间断的调理信息服务,使患者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取得最佳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