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其特点如下:定位不准确,这是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如腹痛病人常不能说出所发生疼痛的明确位置,因为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要比在躯体稀疏得多,而且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内脏疼痛可分为真性内脏痛、牵涉性内脏痛伴有痛觉过敏、牵涉性内脏痛不伴有痛觉过敏、内脏痛觉过敏以及内脏-内脏痛觉过敏。
真性内脏痛总是短暂的,从数分钟到数小时,此后疼痛终止或导致躯体相应部位的牵涉痛,通常与病变内脏在同一个体节区域。来自内脏疼痛的牵涉疼痛很常见,包括病理性和非病理性情况。事实上,所有内脏疾病均可表现有牵涉痛,而牵涉痛也是内脏疾病诊断的重要特点。内脏牵涉痛与躯体疼痛一样可引起中枢神经塑性改变,导致痛觉过敏、痛觉异常和疼痛感受区扩大。重复的内脏刺激和炎症反应可激活静息疼痛感受器,内脏功能紊乱可能是内脏痛觉过敏所致。来自内脏的牵涉痛部位常常发生痛觉过敏,牵涉痛区域肌肉紧张。
牵涉痛表现为尖锐、定位明确,比真性内脏痛局限。疼痛性质更类似深部躯体性疼痛,不伴有情绪反应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体征。牵涉痛又可分为伴有痛觉过敏与不伴有痛觉过敏两种类型。内脏牵涉疼痛部位常发生痛觉过敏,肌肉紧张,皮肤与皮下组织也可发生痛觉过敏。来自肝脏和胆囊疾病导致的疼痛常常牵涉到右肩部,心脏疾病常常牵涉到左肩部和左上肢。有时牵涉痛需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鉴别,内脏牵涉痛可导致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也可酷似内脏疼痛。
内脏痛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患者往往表现出如恶心、发热、不适和疼痛等联合症状。内脏痛主要有以下五种临床特征:第一,由于感受器分布不均或者缺乏适当的伤害性刺激,并非所有的内脏器官都能产生痛觉。第二,内脏痛并不总是与损伤有关,即内脏痛具有非结构依赖、非功能依赖的特性。第三,因为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在中枢有会聚现象,所以内脏痛往往牵涉到体壁。第四,可能和传入神经的分布有关,内脏痛很少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是弥散性的。第五,内脏痛往往伴有明显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很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
内脏痛需要做如下鉴别。
①真性内脏痛,是内脏本身受到剌激时产生的疼痛。为一种钝痛、酸痛或烧灼痛,也可为绞痛。由空腔脏器的扩张、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物质的剌激,脏器的牵拉引起。其特点为:⑴内脏痛位于身体内部,发生的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⑵缺乏双重痛感;⑶定位不明确,痛区边缘不易确定。
②体腔壁痛又称类似内脏痛,是由体腔的壁层受剌激引起的疼痛,如胸膜、腹膜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手术等导致的疼痛。此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段的皮肤出现疼痛或痛觉过敏。
当今,对内脏的治疗仍然集中在药理学和干预技术上。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辅助投药的联合应用构成了内脏痛治疗的主要措施。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限制其应用时,就应当考虑区域阻滞麻醉技术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者包括给予局部麻醉、阿片类药物、神经轴或内脏神经丛的破坏药物,提供完善的麻醉。后者尽管不做首选,但仍然在继续使用。对于顽固的癌性疼痛患者,可以使用经皮的脊髓前柱切断术。正在激烈讨论的背索通路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