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症状 > 肝肿大
症状首页 症状介绍 提问咨询 电话咨询 相关疾病 相关药品
全身 所属科室:其他科室 中医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is,SLE)为一病因未明的以多系统损害伴多种自身抗体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可产生针对自身细胞核、胞质及胞膜抗原的抗体。临床常表现为发热、面部红斑、多形性皮疹、光过敏、多发性口腔溃疡、关节炎、多发性浆膜炎、血管炎、...[详细]
全身 所属科室:其他科室 中医科 内科 中西医结合科 营养科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组溶酶体累积病,是由于溶酶体水解酶缺陷,造成酸性黏多糖(葡糖氨基聚糖)降解受阻,黏多糖在体内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由于过多的黏多糖贮积于骨、软骨等组织或器官内,从而影响到这些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发育,多余的黏多...[详细]
胸部 所属科室:外科
急性心包炎以后,可在心包上留下疤痕粘连和钙质沉着。多数患者只有轻微的疤痕形成和疏松的或局部的粘连,心包无明显的增厚,不影响心脏的功能,称为慢性粘连性心包炎(chronic adhesive pericarditis),在临床上无重要性。部分患者心包渗液长期存在,形成慢性渗出性心包炎(chroni...[详细]
心脏穿透伤约占住院胸部伤总数的2.8%~12%,心脏各部位均可受伤,但损伤率与各心腔在前胸壁暴露范围有关。心脏穿透伤的住院死亡率以往在枪弹伤为60%,在刀刺伤为15%。[详细]
腹部 所属科室:外科 其他科室 肝胆外科 急诊科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俗称肝吸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1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在国内证实。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和战国墓古尸体内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本病在我国流行至少2300多年。华支睾吸虫病几乎遍及...[详细]
腹部 所属科室:外科 肿瘤科 肝胆外科 放疗科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临床上以肝细胞肝癌最多见。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详细]
腹部 所属科室:外科 肿瘤科 儿科 肝胆外科 儿科综合
与成人相同,小儿继发性肝肿瘤较原发性肝肿瘤更常见。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小儿肿瘤的1.2%~5%,其中最常见的是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良性肿瘤主要是血管瘤、错构瘤及畸胎瘤。肝母细胞瘤较肝细胞癌多见,几乎都发生于5岁...[详细]
全身 所属科室:骨科 其他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不是一个临床独立病种,而是一组由组织结构推动的蛋白沉积病。本病最早由Wirchow于1854年发现,近20年来随着淀粉样物质从各种疾病患者的组织中提取,其相应的化学成分得以进一步分析及了解,诊断率亦显著提高,实际上淀粉样变病临床...[详细]
全身 所属科室:其他科室 烧伤科
化学烧伤(chemicalburns)的损害程度,与化学品的性质、剂量、浓度、物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的大小,以及当时急救措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化学物质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主要是细胞脱水和蛋白质变性,有的产热而加重烧伤。有的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发生中毒。[详细]
其他 腹部 所属科室:中西医结合科 传染病科 中医科 外科
结肠阿米巴病(amoeba coli)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肠壁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主要病变部位为结肠,最多发生于盲肠,其次为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回肠或其他部位的肠道。严重者大肠全部及小肠下段均可受累。[详细]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