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在对昏迷的病因进行分类的问题上,国内外学派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分类有下列3种。
1.Adams的昏迷病因分类 本分类主要根据有无脑局灶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将昏迷的病因分为三大类,它由Adams(1977)所提倡使用。此种分类能较客观地对昏迷的病因做出鉴别诊断,适宜于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使用。
(1)无局灶症状和脑脊液改变:
①中毒:如酒精、巴比妥、鸦片等。
②代谢障碍: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艾迪生病危象、肝性脑病、低血糖、脑缺氧、肺性脑病等。
③严重感染:肺炎、伤寒、疟疾、华弗综合征等,脑脊液血性或白细胞增多,常无局灶性症状。
④循环休克。
⑤癫痫。
⑥高血压病及子痫。
⑦高温及低温。
⑧脑震荡。
(2)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血性或白细胞增多,常无局灶性症状:
①蛛网膜下隙出血。
②急性脑膜炎。
③某些脑膜炎。
(3)有局灶症状,伴或不伴脑脊液改变:
①脑出血。
②脑梗死。
③脑脓肿。
④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挫伤。
⑤脑肿瘤。
⑥其他:颅内静脉炎、某些病毒性脑炎、播散性或疫苗接种后脑炎。
2.Plum学派的分类 Plum学派(1979)对昏迷病因的分类,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他们根据瞳孔改变、眼球运动、呼吸型式、运动功能等脑功能的床旁监测,从神经定位诊断的观点出发,将昏迷的病因归纳为3类:
(1)幕上肿块性病变:
①脑出血。
②脑梗死。
③硬膜下血肿。
④硬膜外血肿。
⑤脑肿瘤。
⑥脑脓肿。
⑦脑寄生虫病。
(2)幕下肿块或破坏性病变:
①小脑或脑桥出血。
②脑干梗死。
③小脑脓肿。
④小脑或脑干肿瘤。
(3)弥漫性及代谢性病因所致:
①颅内弥漫性病变:
A.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
B.广泛性脑挫伤。
C.蛛网膜下隙出血。
D.高血压脑病。
E.癫痫。
②代谢性脑病:
A.缺氧或缺血。
B.低血糖。
C.辅酶缺乏。
D.内源性脏器功能衰竭。
E.外源性中毒。
F.内分泌病。
G.体温调节障碍。
3.国内四川医学院于1980年提出的昏迷分类 将昏迷分为全身性疾病和颅内病变两大类。
(1)颅内疾病:
①局限性病变:
A.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B.颅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肉芽肿、脑寄生虫囊肿等。
C.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②脑弥漫性病变:
A.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室管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
B.弥漫性颅脑损伤。
C.蛛网膜下隙出血。
D.脑水肿。
E.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F.癫痫发作。
(2)颅外疾病(全身性疾病):
①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败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②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内源性中毒):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黏液水肿性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③外源性中毒:包括工业毒物、药物、农药、植物或动物类中毒等。
④缺乏正常代谢物质:
A.缺氧(脑血流正常):血氧分压正常而含氧量降低者有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贫血及变性血红蛋白血症等;血氧分压及含氧量降低者有肺部疾病、窒息及高山病等。
B.缺血(脑血流量降低):见于心输出量减少的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停搏、心肌梗死;脑血管阻力增加的高血压脑病、高黏血症;血压降低的各种休克等。
C.低血糖:如胰岛素瘤、严重肝脏疾病、胃切除术后、胰岛素注射过量及饥饿等。
⑤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高渗性昏迷、低渗性昏迷、酸中毒、碱中毒、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
⑥物理性损害:如日射病、热射病、电击伤、溺水等。
(二)发病机制
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状态,可通过言语及行动来表达。意识的内容包括“觉醒状态”及“意识内容与行为”。觉醒状态有赖于所谓“开关”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完整,意识内容与行为有赖于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的完整。
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或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受损,或两侧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时,觉醒状态减弱,意识内容减少或改变,即可造成意识障碍。
颅内病变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大脑皮质及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如大脑广泛急性炎症,幕上占位性病变造成钩回疝压迫脑干和脑干出血等,均可造成严重意识障碍。
颅外疾病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脑的能量代谢而影响意识。
例如:颅外病变所引起的缺血缺氧,可致脑水肿、脑疝形成,或使兴奋性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或停止,均可间接影响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丘脑或大脑皮质;肝脏疾病时的肝功能不全,代谢过程中的苯乙胺和魇胺不能完全被解毒,形成假介质(去甲新福林、苯乙醇胺),取代了去甲肾上腺素(竞争性抑制),从而发生肝性脑病;各种酸中毒情况下,突触后膜敏感性降低,亦可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低血糖时由于脑部能量供应降低及干扰了能量代谢,可致低血糖性昏迷等。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