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本病多因血虚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因风湿蕴于肌肤,不得疏泄引起。1.血虚
证候:多见于老年人,病程较久,如情绪波动等,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剧,冬春季节发病,皮肤干燥脱屑,有明显抓痕及血痂,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级或弦滑。
辨析:证属阴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2.风湿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病属新起,如被褥太暖等,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剧,夏秋季节发病,往往继发感染或湿疹样变,苔白或薄黄腻,脉滑或滑数。
辨析:证属风湿蕴阻于肌肤,不得疏泄,而致肌肤失养。
西医诊断:
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
1.周身或局部皮肤剧烈瘙痒,无原发皮损。
2.因瘙痒而反复搔抓后,可引起继发皮损,如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
3.老年人及成年人好发,冬、夏季多见。
西医诊断依据:
1.只有阵发性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
2.瘙痒常于人睡前、情绪激动、温度变化,饮酒及进辛辣刺激性食物时引起或加重。
3.多发于老年人及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者,发病多在冬季。
4.局限性皮肤瘙痒多以肛门、外阴、头皮、小腿、外耳道多见。
西医鉴别诊断:
1.全身性皮肤瘙痒应与虱病相鉴别。虱病可发于体部、阴部及头部,虽有全身瘙痒,但可找到成虫或虱卵。
2.局限性瘙痒症的继发性损害应与局限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相鉴别,通过详细寻问病史,不难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1.湿疮:皮疹对称,呈多形性改变,急性期以丘疹、水庖、糜烂、渗液为主;亚急性期以浸润性红斑片和丘疹为主;慢性期为肥厚性苔藓样病变,瘙痒明显,反复发作。
2.虱病:以红斑、丘疹、瘙痒为主要表现,在内衣和毛发上找到虱或在镜下找到虱卵。
3.药毒:有用药史,皮损形态不一,停止用药后,皮损可消失。
4.疥疮:好发于指缝、腕、肘窝、脐周、阴股等处皮肤,皮损为丘疹或丘疱疹、有疥虫隧道,水疱,可以找到疥虫。
5.摄领疮:好发于颈项、四肢伸侧、尾骶部,皮损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状如牛项之皮,抓之如枯木。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