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男多于女。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尤以手、足部常见。病程呈慢性经过。常有外伤史。皮损开始为暗红色丘疹、结节、脓疱,逐渐融合成肿块和多发性脓肿,与皮肤粘连,表面暗红色。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瘘管引流液呈脓性及血性,皮下组织破坏时有脂状液流出。引流物中混有颗粒,颗粒根据病原菌不同可呈黄、白、黑等不同颜色,大小约0.3~4??m直径不等。日久,部分老皮损瘢痕形成,新结节又不断出现,形成结节、肿块、瘘管及瘢痕同时布满受累肢体。脓肿侵及邻近结构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骨骼,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和骨坏死,导致严重的畸形和残疾。
病情缓慢进展,一般不累及全身,但有些病原菌可经淋巴和血行播散,累及内脏(图1)。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在脓液或组织中查到颗粒并镜检其结构,或组织病理中发现颗粒,可做出诊断。菌培养可确定病原菌种。由于本病的一些病原菌亦可引起其他真菌病如暗色丝孢霉病或放线菌病等,故只有符合本病临床特点时才能诊断为足菌肿。
1.观察颗粒 标本取自瘘管深层引流的脓液,或刮取病灶内的组织以及活检材料。放在无菌平皿中观察其中的颗粒,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病原菌不同其所形成颗粒大小、质地和颜色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见表1。
2.病原菌检查。
3.影像学检查 骨受累时X线可显示骨坏死,骨质疏松和小骨的融合,有局限性骨肥大和骨溶解。肺部感染时可表现为广泛的浸润性阴影。
4.组织病理。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