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疾病 > 内伤发热

疾病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疾病首页 疾病介绍 提问咨询 电话咨询 相关药品

  治疗原则

  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证治分类

  1.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2.血虚发热

  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

  3.气虚发热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4.阳虚发热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5.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6.痰湿郁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常用药: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

  7.血瘀发热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1.针刺百会、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熏灸,或隔姜、隔附子饼艾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用于阳虚发热的治疗。

  2.针刺阴陵泉、丰隆、外关等穴。用于痰湿郁热。

  3.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用于血虚发热。

  4.针刺太溪、复留、三阴交等穴。用于阴虚发热。

  5.针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可用于气郁发热。

内伤发热问题快速问医生: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

提问标题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