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1952年成立淮委医院时设有化验室。化验室有技术人员5人(检验士2人,化验员3人)。检验项目为三大常规和几项生化试验。
1958年成立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为检验科,技术人员12名,其中检验士3人,化验员9名,分门诊、临检、生化、细菌、血库5个专业,可以开展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30多项以及细菌培养、康华氏、肥达氏血清试验,血库主要担负输血员的抽血、配血、标准血清的综合制作。
1959年以后相继派出10多人分赴北京、上海等医院进修血库、生化、细菌、细胞免疫专业,还先后派8人到专业学习班和大专院校深造,时间是3个月到5年,并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配合医疗、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担负起教学医院综合检验技术的任务。
1969年医院停办,人员下放。
1972年恢复工作。
1980年起,坚持开展生化室内室间质控,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监测系统。1985年、1986年卫生部临检中心先后授予纪念奖和单项质控优秀奖,1988年获单项质控优秀奖,1990年获质控优秀奖,1992年~2000年度连年获优秀质控奖;1986年以后相继开展了临检、细菌的室间质评,1995年又增加了免疫学室间质评,1997年后又增加了临检、免疫的卫生部临床检验室间质评,并多次取得质控优秀奖而受到表彰。
1980年以后又增设了体液室、免疫室、脱落细胞室、急诊化验室。
1983年~1985年1 人参加援南也门。
1986年止,开展检验项目150多个。科内有副主任检验师2人,主管检验师12人,检验师9人,检验士16人。
1987年设置为住院部检验科、急诊部化验室及门诊部化验室。并担负着检验系的部分教学任务,我科已成为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仪器试剂的商品化,医学检验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实验医学,这是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渗透、发展结合的结果,所以实验室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1991年起设置专业组为:住院部检验科的设置:临检室、急诊室、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血液细胞室、肿瘤细胞室、配血室、清洗消毒室。急诊部化验室:临检室、生化室、免疫室、配血室、肠道。门诊部化验室:临检、体液、肠道。
1992年6月~1994年10月成立了康复部化验室。
1992~1994年有两人参加援南也门医疗队。
1994年8月完成检验科的处所搬迁。由原来300多平方米(现肺科)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平方米。1994年创“三甲”时共有人员43人(主任技师、副教授1人,副主任技师4人,主管技师11人,技师16人,技士11人)。 1994年开展项目:临检36项,生化74项,流变6项,细菌血清35项,免疫15项,配血5项,血液细胞20项,脱落细胞10项。1994年科室获得学院先进集体的称号。
1996年4月~1997年3月有一人参加援藏医疗队,并担任队长。
1997年3月起成立了五官治疗中心化验室。1997年9月为创“三甲”需要将原来的配血室改设为输血科(为检验科的二级科室),并由检验科的一名副主任分管,内设贮血室、配血室及检测室。
1999年获学院先进党支部的称号。
2000年获院先进党支部。
2001年输血科设两位副主任,工作人员7名,主管技师5名,技师2名,本科1名,大专5名,中专1名,开展业务项目逐渐增加,并已初具独立科室的功能在推广成份输血及为我院输血治疗工作提供了保障。
到2006年上半年:科室现有人员的层次及结构:①共有技术人员47人;②专业技术职称:主任检验师1人,副主任技师5人,主管技师20人,技师13人,技士8人;③教学职称:副教授1人,讲师11人;④人员学历:博士生1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14人,大专14人,中专16人。
科室现有仪器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Olympus AU2700);自动电泳仪一台(Sebia);小型电解质分析仪及二氧化碳分析仪五台;半自动干化学分析仪一台(SP4420);全自动三分类及五分类血球分析仪三台(Sysmex XE2100、Sysmex Kx-21N、Coulter Diff 2);尿沉渣分析仪一台(Sysmex UF-5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一台(MVIS-2035);小型尿化分析仪三台;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一台(Tecan RMP2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一台(I2000S);半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一台;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一套(Bect/3D120、VITEK32);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一台(ACL9000)。
1993年我科申请了学院课题3项;1998年获省教委课题1项;2000年获省教委课题1项;平均每年与临床科室合作科研课题2~4项。发表科研论文:89年5篇,90年6篇,1991年5篇,1992年9篇,七万字的专著1本,1993年6篇,会议交流文章6篇,1994年21篇,会议交流文章2篇,《肿瘤细胞学》专著1本,1995年16篇,1996年15篇,1997年14篇,1998年13篇,1999年15篇,2000年12篇,2001年11篇,2002年6篇,2003年5篇,2004年10篇,2005年9篇,2006年至目前为止14篇。03~06每年开展三新技术项目2~3项,05~06年度申请省级科研课题4项,其中一项为省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