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一、历史沿革
核医学科原名同位素科,于1959年底正式成立。最初名称为同位素实验室,李秀清为副主任,仅有医师2人。
1960年,学院设放射医学系(对外称生物物理系)李世绩任副主任。下辖同位素病房及核物理、核电子、放射毒理、放射化学、放射防护与放射病等实验室,有教师、医师、技术员、护士共16人。
1963年,学院撤消放射医学系建制,改建放射医学教研室,李世绩任主任,归属医学系领导。王光先任同位素病房副主任,有医师、教师16人,技术员和护士11人。
1973年,放射医学教研室改为同位素教研室,附院设同位素科,王光先任副主任。
1974年,为适应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同位素科分出部分医、技、护人员组成肿瘤科,同位素病房改为肿瘤病房,同位素科留有医师、教师3人,技术员4人。
1980年,同位素教研室更名为核医学教研室,同位素科更名为核医学科,王光先任教研室及科室主任。
1990年,唐培兰任科室副主任,1995年任科室主任及教研室副主任。目前科室在职主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主管技师1人,技师2人。
科室设有SPECT室、r照相室、放免测定室、计算机多功能测定室、活性室及甲亢专科门诊。
二、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仪器设备
20世纪60年代,科室仅有定标器、野外辐身探测仪、闪烁探测仪、r警报器等简单设备用于诊断测定,有西门子深部X线治疗仪1台,用于外照射治疗。
70年代起,仪器设备逐渐增多:72年购进国产扫描仪及肾图仪各1台,73年进口日本东芝r相机1台(GCA-202型)。
76年至80年代后期,陆续添置有美国产核听诊器1台、放免仪3台、甲状腺功能测定仪1台,液闪测定仪1台、彩色扫描仪1台和活度计1台。
近10年来,设备更新速度加快,质量也有新的突破:1995院领导筹措资金,为核医学科购置了西南地区第一台矩形探头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东芝GCA-7700A型),1997年购进微进化核多功能仪1台、自动放免仪1台。仪器设备的改善,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医疗和科室管理
核医学建科伊始,即率先在省内开展甲状腺吸碘功能测定和131碘治疗甲亢。40年来,甲状腺吸碘功能测定已逾5万人次,131碘治疗甲亢病人近3000例,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及甲亢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0年开展组织内注射胶体32P治疗宫颈癌和肝癌,对32P内照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素。同期开展的32P治疗皮肤病、白血病、血管瘤等取得较好疗效。
1961年,经以对60Co盒的设计、安装、操作程序、剂量计算、防护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研制和探素以后,首先在省内开展60Co腔内治疗宫颈癌。大大提高了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五年生存率。该项治疗一直持续到1974年后由肿瘤科开展。1961-1974年期间,与60Co腔内治疗技术平行开展的还有宫颈癌和食道癌深部X线治疗,除常规照射治疗外,还开拓了荡摆治疗、旋转治疗等新技术。
1962年,对32P敷贴器的制作、剂量计算、治疗操作技术等进行创新性研究,首创32P治疗耳聋,取得满意效果,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和评价。
1973年开始应用113Sn-113mIn和99Mo-99mTc发生器。进口的r相机于该年底自行安装、调试成功,正式运转,从而使肝、脑、肾、甲状腺和骨等器官和组织的显像成为现实,并逐渐成为常规检查项目。R相机的应用,改变了核医学科建科10余来诊断工作以甲状腺检查为主的局面。多种脏器显像和功能检查项目的开拓,为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手段、新方法,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以脑血管、心血管、肾脏、肝胆为代表的动态显像得以普及,并在脑显像、肾动态显像、肝胆动态显像以及地方性克汀病甲状腺显像等项目的应用和科研中取得了较大成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75年在省内首先开展放射免疫分析并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疗效观察、预后评价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医学科受卫生厅委托,于1982年连续举办了2期“贵州省放免学习班”,使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在全省各地、州医院普及应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1975年至2000年核医学科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先后开展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肿瘤标志物、药物浓度等放免检测四十余项。
1984年购进了核听诊器,开展心功能检查,用于冠心病诊断和其它疾病的心功能检测,受到临床欢迎和好评。
1995年以引进SPECT为契机,学科建设进入现代阶段。在医院领导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怀下,核医学科人员团结一致,短期内顺利完成SPECT的安装调试,同年4月份正式使用,实现了重要脏器断层显像,填补了省内空白。从此核医学科全面开展脏器显像、功能测定、放免分析、核素治疗及门诊工作,成为省内每一家符合三甲医院要求的核医学科室,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核医学科的诊疗工作因使用放射性核素而具有特殊性。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针对其特殊作好建章立制的工作至关重要。科室根据长期的实践,建立和完善科室工作及其管理制度、仪器操作规程、质量保证措施以及各级医技人员的岗位职责。科室设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小组,负责科室的医德医风建设,诊疗制度管理及监督,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放射性药品、空容器托运及放射监督。科室以制度管人、管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95年以来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如下:
SPECT仪显像和功能测定
1、心肌血流灌注平面及断层显像
2、脑血流灌注平面及断层显像
3、肿瘤阳性平面及断层显像
4、甲状腺平面及断层显像
5、全身骨显像、局部骨平面及断层显像
6、肝实质、血池平面及断层显像
7、肝胆动态显像
8、心功能测定(显像法)
9、肾动态显像
10、下消化道出血显像
11、胃排空显像
12、脑积液循环显像
13、肾上腺皮质、髓质显像
14、其它如肾、脾、骨等器官移值术后移植物功能测定,早期肺梗塞诊断
利用计算机多功能仪开展项目有
1、甲状腺吸碘功能测定
2、肾图测定
3、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ERPR)
4、肾小球滤过率(GFR)
免疫分析
1、甲状腺素类
T3、T4、TSH、TGAb、TMAb
2、性激素类
T、E2、P、FSH、LH、PRL
3、肿瘤类
AFP、HCG
并可根据临床的需要开展其它检测项目
[核素治疗]
1、131I治疗甲亢
2、疤痕及浅层皮肤血管瘤核素敷贴治疗
3、32P治疗颅咽管瘤、肝癌
4、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核素治疗
(三)教学和科研
1960年放射医学专业班开设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辐射剂量学,放射化学、放射毒理学、放射治疗学等课程,理论授课300学时。
1962年为放射医学本科班开设核物理学140学时;1961-1966年为医学系本科开设放射医学,每学年理论授课120学时。
1981年起为医学系本科开设核医学课,每学年理论授课72-108时,1984-1997年为兄弟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核医学、放射免疫分析,年授课30-60学时。1989年为医学检验系开设检验核医学,年授课52-72学时;1996年起为医学影像系开设影像核医学,年授课36学时;1998年起为预防医学系开设核医学,年授课32学时。
1998年起为本专业硕士开设学位课3门:影像核医学(年60学时)、体外放射分析(年60学时)、核素治疗学(年60学时);为其它专业研究生开设选修课一门:放射免疫分析(年60学时);培养核医学在职研究生2名。
近几年来教学任务加重,以1999、2000年为例,平均年授课达422学时。在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科室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学人员的积极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顺利完成了各年的教学任务。自1973年起,核医学科陆续接收省内各兄弟医院的进修生,为省内各地、州、大型厂矿医院培训了一批核医学专业人员,对我省核医学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获奖、著书及发表论文如下:
(1)科研课题获奖:获省科技成果奖4项,获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
(2)在公开发行杂志发表论文36篇,其中:
权威杂志 1篇
核心杂志 9篇
国外杂志 2篇
省级以上杂志 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