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疾病临床医疗中心

科室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科室首页 科室介绍 科室医生 联系方式 网友点评 提问咨询

消化疾病临床医疗中心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疾病临床医疗中心擅长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脂肪肝,中心还设有胃肠镜中心和消化疾病研究室,开展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炎、胃癌、胰腺癌、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和研究,其临床诊治水、教学和科研水平在上海堪称一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也设在消化疾病临床医疗中心。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是院重点学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承。科室面积2404.19m2,核定床位108张, 包括南北2个病区,门诊(消化专科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脂肪肝门诊,胃食管反流门诊,胆胰门诊,便秘门诊),胃镜室、Hp室、消化疾病研究室等部门。系卫生部消化内镜培训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在老一辈消化病学家巫协宁教授、王国良教授等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强、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学科团队。目前医师31人(其中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11人,本科学位4人,大专2人),卫技和护士人员45人,共计76人。共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38人。

学科带头人:

陆伦根,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科主任。目前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委员、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副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器官纤维化学会委员。还担任《J Dig Dis》、《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肝脏》、《Journal of Hepatology》(中文版)、《胃肠病学》、《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成药》、《国际消化病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继续医学教育》、《传染病信息》、《现代医药卫生》、《药品评价》等杂志编委和《Dig Dis Sci》、《Liv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y》、《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多部杂志的审稿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坚持临床第一线,经过系统的病房、门诊、急诊和内窥镜室等培训和锻炼,熟练处理内科消化系危重和疑难疾病,尤其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声誉。目前一直坚持每周2个半天门诊和1个半天内镜操作及1次查房,主持病房临床病例讨论。对病人服务周到热情,从未发生医疗差错和纠纷,200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863 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973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4项。近年来获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三等奖1项;上海医学会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12篇,包括本专业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IF: 11.355)。主编专著6部。

学科骨干:

郑萍,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消化科副主任。目前担任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秘书、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胃食管静脉曲张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质控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成员。长期从事消化专业的临床科研工作,擅长胃肠、肝胆胰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在下消化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方面的检查及中西医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到的造诣。在此期间,曾赴日本弘前大学附属医院及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文化交流,作为客座学者从事炎症性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发面的研究,已完成上海市科委、教委及国家重点实验资助的有关课题项目发展相关论著十余篇。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5项,论文共26 篇,其中SCI论文2篇,出版专著2部。

宛新建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消化科副主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委员,上海市食管及胃静脉曲张治疗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镜委员会常委,《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工作,并参与内科急诊工作。熟练掌握常见消化疾病的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疑难病诊疗水平,主攻方向为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胃肠早癌的内镜下诊治。年病房诊治病人600-800例,完成常规胃肠镜检查例数约1500例,内镜下息肉切除150例,内镜下大块胃肠粘膜病变切除术(ESD、EMR)术约120例,ERCP术300例,超声内镜约100例。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4项,专利2项,论文共7篇,出版专著3部。

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室拥有先进的诊疗及科研设备,能开展各项专科项目。常规技术有腹腔穿刺、留置胃管、留置小肠营养管、留置三腔二囊管、肝穿刺活检术、肝囊肿穿刺引流硬化术、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电子胃镜、电子肠镜、ERCP、小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消化道色素内镜检查、消化道放大内镜检查、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等。重点技术有内镜下狭窄扩张术、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支架置入术、消化道良恶性病变氩气凝固治疗术、消化道黏膜肿瘤ESD术、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放射性材料植入术、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内镜下胆管良恶性狭窄扩张支架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内镜下胆管良恶性狭窄扩张支架置入术、内镜下胰腺囊肿支架引流术、内镜下胰腺分裂扩张治疗术、内镜下胆胰汇流异常支架扩张引流术、超声胃镜引导下胰腺囊肿穿刺引流术、超声胃镜引导下胰腺占位穿刺活检术、超声胃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断术等重点技术,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在上海名列前茅。

科室特色技术: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式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对37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病理与非创伤性检测指标的研究,建立CHB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诊断价值。肝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FPM)由α2巨球蛋白(α2MA)、年龄、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透明质酸(HA)四项指标组成,判别有无明显纤维化(S2-4对S0-1)的预测模型为-13.995+3.220 log(α2MA)+3.096 log(年龄)+2.254 log(GGT)+2.437 log(HA)。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以Cut-off8.7评估有无明显纤维化(S2-4对S0-1)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95.2%,阴性预测值为86.1%,阳性预测值为91.1%。FPM验证后其AUC为0.77,此预测模型对诊断CHB肝纤维化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使用此模型可降低39.5%的CHB患者因纤维化分期的需要而进行肝活检。特点: 1.多中心、大样本、连续性、非创伤性检测指标齐全、层次分明的科学评估各肝纤维化预测指标的价值;2.病理诊断以kappa分析进行质控,非创伤性检测指标依循证医学要求量级化或半定量化观察;3.在国内外率先建立CHB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FPM观察指标易被临床获取;4.建立的诊断预测模型不仅对判断CHB肝纤维化有很高的准确性,且可用于动态观察肝纤维化进展、预后判断和药物疗效的评估;5.FPM的AUC为0.84,达国际领先水平,与目前公认的国际其他肝纤维化非创伤性预测模型相比,组成的指标内涵新意,可反映CHB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特点,对临床和基础研究都有指导意义。应用推广情况: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除在本研究各参与单位应用外,已在国内38家二级和三级医院11794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了临床应用,避免了这些患者临床肝活检的需要。自2005年起,举办学习班 5次( 255人次),接受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108人次,发表相关论文21篇, 4篇被SCI-E和CPCI-S引用33次,14篇被CNKI引用128次, 4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包括本专业的权威杂志Hepatology(IF:11.355)1篇,World J Gastroenterol(IF:2.081)3篇,SCI总影响因子达17.598。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已被“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引用,10余次在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并3次获奖,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生3名,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所用的这些非创伤性诊断检测指标易于获得且易被患者和医生所接受,临床上绝大数较易推广应用,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胰腺炎的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以及对慢性胰腺炎的防治是我科的主要特色之一。我科先后成立了急性胰腺炎重症监护室、胰腺疾病俱乐部、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局级课题共二十余项。平均每年收治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30-40例,并在国内率先运用早期空肠内营养和生长激素防治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肠道衰竭,2006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慢性胰腺炎的研究方面,我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探讨胰腺纤维化在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深入开展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基础工作,荣获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炎症性肠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若患者不能得到早期诊治,可导致终身受累。本科室巫协宁教授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炎症性肠病诊疗经验,郑萍教授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成员,科室拥有小肠镜,胶囊内镜,超声胃肠镜等国内外最先进诊断设备,使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在采用国际先进的免疫调控、诱导缓解的同时,充分结合中西医结合维持缓解的优势,针对病人的不同分期、分级、分段采取个体化治疗,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已开展多项炎症性肠病科研项目,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贲门失弛缓内镜下综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的方法主要采取内镜下水囊扩张术、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等。虽然可取得短期的疗效,但临床复发率较高。我科从2006年开始在国内率先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治疗技术,包括水囊扩张和肉毒杆菌毒素结合治疗、以及可回收金属支架长时间扩张治疗等。目前已累计完成152例患者的治疗,临床有效率达到100%,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随访,以及食管动力学方面的检测,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方法,复发率则明显降低。目前该项临床工作已经发表2篇论文,外投2篇SCI收录的论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复杂肝门部肿瘤内镜治疗”:肝门部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早期起病十分隐匿,发病时大多无法手术根治,只能采取姑息治疗,目前的研究表明,手术治疗与内镜下姑息治疗的疗效相当,患者的生存期无显著差异。我科近年来在国内较早地采取内镜下胆管多支架引流结合局部放疗的方法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完成病例153例,术后有效率达到100%。随访结果提示,术后生存时间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治疗。目前已发表2篇相关学术论文。

“大块消化道粘膜病变内镜下治疗技术”:该项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粘膜的早期癌变以及癌前病变,以及一些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等),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内镜下大块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大块粘膜剥离切除术(ESD)等。我科从2008年开始在临床应用此项技术,目前已累计开展180余例,其中包括粘膜早期癌变、大范围扁平腺瘤、侧向发育型粘膜肿瘤、粘膜下平滑肌瘤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仅有6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穿孔和迟发性出血。所有患者均接受密切随访,未发现有病灶残留及肿瘤复发情况。目前该技术在我科得到广泛的开展,平均每周完成4-6例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消化科设有胃肠、胆胰、肝病3个亚专科,病房有50%的病人来自急诊,病症复杂,病情危急,病势凶险。2010年专科主要病种肝硬化216人,急危重症比例75%,疑难症比例19%,平均住院日13.28天;急性胰腺炎177人,急危重症比例100%,疑难症比例17%,平均住院日11.99天;炎症性肠病82人,急危重症比例53%,疑难症比例19%,平均住院日12.33天;胆管结石288人,急危重症比例79%,疑难症比例9%,平均住院日11.92天;上消化道出血231人,急危重症比例75%,疑难症比例9%,平均住院日8.42天。面对急危重的患者提高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改善病人满意度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2010年我们的门诊量140654人次,出院3311人次,急危重82.8%,平均住院日9.55天,床位使用率106.86%,,病人满意度98.28%,甲级病史率100%,基础护理合格率99.9%,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9.9%。近3年内无一起重大医疗事故发生。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上海周边及外省市患者慕名而来,2010年外省患者占13.6%。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的松江新院更是为松江、青浦、奉贤、嘉善以及周边地区的患者的健康送去了福音。

人才培养:

近五年科室派出人员培养博士22人次,硕士24人次,本科生15人次,在职学位申请硕士3人,博士3人,派出进修培训(半年以上)5人次,承办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项,受训500人次 。接受外来医院进修医生58人次 。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和七年制研究生的《内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授课,交大、南医学生实习、见习代教,2010年在读博士5名,硕士24名,进修医生11名。

科研成果:

2005年-2009年承担国家级课题 4项,省部级课题 13项,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2010年新增国家级课题5项(4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973”子课题),省部级课题3项,医工交叉项目1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1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0篇,统计源或核心期刊156篇,主编著作15部,获得专利3项。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1856位专家快速问医生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