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
医院创建之初就成立了急诊科,由于地处以宝钢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密集、交通繁忙的上海北翼区域,因此,以工伤、交通伤等创伤为重点的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是三院急诊科一大特色。在近三十年来,急诊科抢救创伤急危重病人二十万余人,占总抢救人数的67%,抢救成功率已提高到95%。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急诊科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急诊重症监护室(ICU),ICU综合病区;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特色】
1997年12月26日,遵循卫生部和上海市领导的有关创伤急救指示,我院 “创伤急救中心” 正式成立。创伤急救中心成立之后,危重病和危重创伤抢救病人逐年递增,已初步成为地区及临近省市城乡居民创伤的转诊、会诊和抢救中心。自98年起,“创伤急救中心”被列为“国际创伤急救网络中心指定医院”,卫生部指定创伤急救中心,上海市驾驶员绿色通道生命卡指定医院等。在突发意外、批量群体伤中,其“快、急、准”的高效工作作风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院领导重视急救医学的发展,大力引进急救人才,投的改造急诊科的环境、设备设施,行科主任负责制和急救固定医生值班制,通过呼叫系统、急救网络、绿色通道,统一指挥抢救工作。
三院ICU成立于2002年4月,主要收治来自急诊室的各类创伤、中毒、休克等病人。从建科起,ICU成功地救治了一批又一批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ICU承担着急诊和全院危重症监护抢救工作任务,抢救各种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毒、重症感染、多发性创伤、严重心律失常等病;承担对外科新开展的大手术术后监护治疗工作,充分发挥了:"救治高危,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为危重患者的监护与抢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2002年10月成功救治鼠药中毒患者,获“上海市十佳好事”称号。2005年获交大医学院“文明科室”称号; 2006年获交通大学“共青团号”及“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称号。科主任秦宗和同志获得2005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2004年底,医院对ICU病区进行了重点改造,监护床位扩充到了12张,医护人员的编制均达到了市质控的标准,监护设备整体升级。除了常规监护外,能进行有颅内压监测、桡动脉压监测、SWAN-GANZ漂浮导管等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床边快速气管切开、呼吸机临床应用、纤支镜肺泡灌洗、心脏临时起搏术、亚冬眠治疗、营养支持、床边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等危重症监测及治疗技术。其中SWAN-GANZ导管血液动力学监测填补了宝山地区的空白。
为缓解医院住院难及ICU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患者的去处,医院于2006年6月1日成立ICU综合病房,科室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配备有六台六参数的心电监护仪。及两台微量注射泵。科室在秦宗和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工作,收治来自于急诊,ICU及其他临床科室转过来的病人。
【学科建设】
多年来,急诊科在全国性杂志发表论文为21篇,在全国急救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有47篇,医院征集论文达27篇。1999年受邀参加中华创伤数据库协作小组,参加由上海医学会组织的纳洛酮治疗昏迷的多中心研究。成功地组织了市卫生局批准举办的《2000年上海住院医生急救医学学习班》。
科室自1996年起接受各类实习生的带教任务。急诊抢救护理组在经过两年市护理学会调研、申报、评审、复评等系列工作。于08年被上海市护理学会授予“急诊护士实训基地”。06年至今共接受实训学员80余名。在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ICU 病区重视科研的发展,鼓励青年医护人员申报课题和撰写论文,科室医护人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市级课题2项。2006年成功举办了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急危重症新进展》研讨班。2009年下半年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急危重症新进展》学习班。
2007年ICU护理组荣获上海市护理学会认定的首批10家“重症监护护士实训基地”之一。
现任科主任与学科带头人:秦宗和(主任医师)
副主任:方玉明(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