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现是合肥市重点学科,安徽省特色专科,年完成手术近千台次,三类以上手术占30%以上。常规开展了胃癌D2、D3和胃癌扩大根治手术(如联合脏器切除术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低位直肠癌保肛门手术、保护性功能的直肠癌根治术和结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正规地开展了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吻合器在胃肠胰外科的应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00年率先开展胃癌序贯治疗(术前新辅助化疗、规范的根治术+术中腹腔温热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并于同年率先开展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2006年来完成300余例超低位直肠保肛、结肠成形手术。并于2006年获得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2人,每年招收研究生1-2人。
胃肠外科于2009年12月1日成立,是目前合肥市肿瘤外科专业组主任委员单位.共有2个病区,74张床位,现有医师11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2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有硕士生导师2人,每年招收研究生1-2人。并常年从事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及临床带教工作。人员配置合理,胃癌、大肠癌病源充足,适合从事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科内今后主要临床目标是胃癌和大肠癌的合理综合治疗和序贯治疗,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完成胃癌和大肠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科学基金,从事相关研究,取得相应成果。
未来3年来主要工作目标:
一.医疗工作
1. 在原来工作基础上完成胃癌、大肠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院内建立包括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疗科、胃肠外科在内的胃癌、肠癌治疗协作组,开展胃癌、大肠癌的临床规范化综合治疗(特别是新辅助放\化疗).
2. 按国际标准建立胃肠道肿瘤组织库。建立全面系统的胃癌和结直肠癌临床数据库和严格术后随访标准和制度,完善相关流行病调查,进行疗效比较使该数据库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3. 完善胃肠肿瘤术前分期制度和建立手术规范化标准,根据肿瘤性质、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手术方案,制定手术淋巴结转移清扫范围。
二.科研及相关基础研究
1. 完成合肥市科技局《胃癌序贯综合治疗》(合科【2008】46号文第28项)和安徽省教育厅课题《熊果酸纳米脂质体微粒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机制的研究》(KJ2008B30ZC)。
2. 开展胃癌和大肠癌微小转移灶和前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转移术前定位和标记,并开 展术中科学的、准确的判断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提高手术前、手术中微小转移灶、淋巴结检查的敏感性和阳性率,绘制淋巴结转移图,积极申报合肥市、安徽省研究基金。
3.开展胃癌和大肠癌转移分子机制和相关基因检测,并开展术前术中、术后相关药物干预,联合国内外药物研究所,进行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胃肠外科主要工作是在原来工作基础上完成胃癌、大肠癌的规范化治疗,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院内建立包括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疗科、胃肠外科在内的胃癌、肠癌治疗协作组,开展胃癌、大肠癌的临床规范化治疗,并建立完善的肿瘤随访制度,完善相关流行病调查,进行疗效比较,取得相应成果。在我科完善胃肠肿瘤术前分期制度和建立手术规范化标准,根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范围,制定手术淋巴结转移清扫范围及研究淋巴结转移图。在科研方面,完成合肥市科技局《胃癌序贯综合治疗》(合科【2008】46号文第28项)和安徽省教育厅课题《熊果酸纳米脂质体微粒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机制的研究》(KJ2008B30ZC)。开展胃癌和大肠癌微小转移灶和前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转移术前定位和标记,并开展术中科学的、准确的判断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提高手术前、手术中微小转移灶、淋巴结检查的敏感性和阳性率,并申报合肥市、安徽省研究基金。开展胃癌和大肠癌转移分子机制和相关基因检测,并开展术前术中、术后相关药物干预,联合国内外药物研究所,进行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