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药械科
建院初期,药械科称药局,组建于1969年,廖松岩任主任,1970年改为药房。1983年9月,医院精简整编后,药房改建为药械科,下设门诊药房、病区药房(1981年7月改为中心药房)、药库、中药房(分设配方室和煎药间)、制剂室(后分灭菌制剂、普通制剂和中药制剂室)、药检室、计量室、修理室和供应室等专业。是集药品、器械采购、配制、供应、管理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职能科室。药械科军队人员最多时药剂干部有20余人,护士近10人,技士3人,战士10人,另外,还有工人若干名。
1.制剂室、药检室。为适应临床医疗需要,赵尚山、高树山、周昆明、魏长水等同志,先后在制剂室负责工作。1982年,军队医院制剂整顿,医院原制剂室老、旧、小,制剂设备也比较落后陈旧。对照标准差距大,经专家“会诊”,要将旧房推倒重建,药械科按验收标准,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方案,集思广益,最终于在原旧房的基础上,使灭菌制剂室改造成流程比较合理。同时添置了必要的空气净化(10万级)、不锈钢配置缸、2台蒸馏水器等设备。又分隔了洗瓶、蒸馏水、配置、灌装、封口、消毒、灯检、储藏室等工作间;普通制剂也划分有内服、外服配置间,可在净化条件下配置,同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0余项,将技术过硬的药师放到一线,经过全科的共同努力,在1983年9月,南京军区组织检查验收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取得了总后勤部颁发的制剂许可证,制剂室荣立集体三等功。1989年10月,制剂室又根据新标准,按GMP要求进行扩建改造,由原来不到200平方米,扩大到400平方米,并顺利换发了制剂许可证。为确保制剂质量,1984年,设立了药检室,配备专职药检人员,先后有周昆明、赵淑玲、王雄莉等担任药检工作,添置更新了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色谱仪等分析仪器,做到灌装药检测、消毒后,组织的批批有检验、有留样、有报告、凭合格报告发放使用。在南京军区多次抽查中都获得较好的评价。特别是总后药检所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检查,各个项目都很满意,受到上级好评。
2.药库、中心药房、门诊药房。药库原来无货架,购回来的药品只好箱子摞箱子,为了找一个品种要花费不少时间。1984年,药库搬到二楼,不但面积扩大,而且定制了储货钢架30只,大大改善了仓库贮存条件,为减少差错,提高工作效率,从库房到门诊药房、中心药房按分类统一编号,顺序存放,使请领、发放、销帐等非常快捷。同时,药库还建立了购药入库有验收制度,并详细记录购货日期、药名、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日期、发票号码、经销单位等,上述管理方法曾在南京军区学术会上交流并刊入《南京军区医药杂志》,受到领导和同行的称赞。1981年,医院中心药房成立,由石晓玮、任改英、万小芬组成,完成医院各病区病员一天三次发放。药品集中管理后,有效地减少了病房小药柜因管理不当、造成的不必要的损耗与浪费。门诊药房的处方量随着医院对地方开放而增加,因此,药剂人员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4~5人。科室药剂干部定期轮转。门诊药房增添了药柜、发药转盘架和电脑等。袁宁在门诊药房时,因其服务周到,认真细致,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后勤之星”。
3.修理、计量室。1971年8月建立药械修理室,由唐耀、陈琦承担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保养任务,开展的工作范围包括:血压计、吸引器、口腔综合治疗台、心脑电图机、理疗仪器、B超等仪器的维修保养。同时配合使用科室对拟购仪器设备的前期论证选型提供有关资料和技术参数,为院领导当好参谋。计量室工作由修理室的人员兼任,每年对血压计、高压锅、氧气流量表等器械设备进行技术校验,确保计量的准确,设备等级评定均定期落实。除完成正常任务外,与骨科研制的“骨不连治疗仪”获南京军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制剂室研制了大输液洗瓶的部分连动线获陆军第60军科技五等奖。由李春淑、陈邦元等研制的口腔材料色度测试仪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太平等研制的大输液自检灯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根据南京军区医疗设备管理要求,千元以上设备按A、B、C分类管理。由于过去的设备没有档案,要组织对医院设备摸底和等级评定,同时还对每台设备的购置日期、使用科室、管理责任人、操作规程、维修记录等项目逐项落到实处,做到每台设备都“挂牌上岗”,贴管理标签。药械科建立设备档案,内容包括:购置申请单、认证报告、与科室签定的合同书、使用率统计表及设备的折旧率等内容。经过这些措施后,使用率和完好率大大提高。有些共用设备,就将使用指标分摊到各科室,做到有奖有罚。为使医院设备管理符合上级要求,药械科增设了档案室,各科室A、B、C类设备数质量一览表挂在墙上,一目了然,受到南京军区检查组的一致赞扬。栾绍桂被南京军区评为医疗设备管理先进个人。1985年,医院划归江苏省军区建制后,省军区在药械科召开了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现场会,使科室成为军区学习的榜样。
4.中药房和中药制剂。中药房在建立时,只能配药方、煎煎药。1986年后,在马光瑞的带领下,除完成配方煎药任务外,还试制了丸、丹、膏、散,后扩建了中药制剂室236平方米,增添生产设备,配制了浸泡剂药茶、药枕、胶囊剂和片剂等制剂近90个品种。其中,治疗夏季皮炎的“夏舒灵”药水获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面麻膏药”和肺九九药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他们研制的中成药“舒乐感冒片”和中药降糖片等制剂,深受病人好评。1996年起,先后聘请了退休的中药师和引进南京中医学院本科生各1人,加强了中药制剂新品种的开发研制工作。刘建在中药房期间,曾被南京军区后勤部评为优秀中青年技术干部。
5.供应室。供应室的工作又累又脏,责任性强。每天都要做棉球、棉签、纱布敷料块等,既要打包消毒,还要下送至各临床科室。除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外,还要定期制作手术巾、腹带、绷带、口罩等;每天回收用过的绷带、纱布块、棉花等敷料,都带着浓血、又脏又臭,并进行分类、整理、清洗和消毒,还要将用过的注射器、输液皮条重新冲洗,注射针头都要脱下来检查,挑出带钩的还要修磨,以便继续使用,工作量很大。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先后购买了2台大型超声震荡清洗机,以代替手工清洗注射器,减轻了劳动强度,清洁度又得到了提高。使用的高压灭菌柜都是大容量的,每天1次2只消毒柜都装得满满的,有时要增加消毒次数,才能满足临床需要。消毒过的物品立即贴上消毒日期和有效时间,确保所供应的物品安全可靠。每天下送时,克服了路面坡度大、体力消耗快等困难,及时保障了供应,受到集体嘉奖。护士长俞秀芬被南京军区评为“优秀护士”。1991年12月,陈邦元被南京军区表彰为“杰出中青年科技人才”。2000年后,随着《国家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实施,对药械科的要求更具体规范。2001年,中西药制剂经过改造,在净化、配制级别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顺利通过了南京军区卫生部2001、2005年度两次制剂的检查验收考核,均获得了药品制剂的生产许可证。2005年,顺利通过军队《药械科建设达标》验收考核工作。先后举办了南京军区两年一次的学术交流会和肺乐片剂的应用推广会。
药械科组建30多年来,在历任科主任带领下,狠抓科室建设,积开拓创新,中药制剂室在中成药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研制成功了肺乐片、舒乐感冒片、中药降糖片、夏舒灵药水、疱疹消等多种独具特色的中成药。这些中成
药均以治疗部队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满足临床需求、弥补用药不足;具有成药组方合理精炼、药源广、成本低、质量稳定、疗效好、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部队指战员的欢迎和推崇。同时开展了医疗体系部队基层卫生单位的帮带教活动,多次派出医药技师为医疗卫生体系部队和驻地乡村卫生院送技术上门服务,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齿科材料广谱色度测试仪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式牙齿光纤传感比色仪、肺九九的研制与应用、马钱子胶囊的研制与应用和大输液自动灯检机的研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夏舒灵药水的研制与应用获全军医药科技进步四等奖。在南京军区组织的药械科和制剂室达标考核验收工作中,多次受到军区联勤卫生部、第十六分部和医院的表彰。被陆军第60军、江苏省军区、第十六分部评为先进党支部6次、先进科室9次、7人次荣立三等功,为医院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