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始建于1920年,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契机,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医院现设南北两址,分别位于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与浦东世博园区,核定床位1800张(另已规划建设17万m2的沪东院区),设61个临床、医技科室;获批国家、上海市级重点学科和研发平台21个,浦东新区高峰高原学科6个;在职职工3109名,其中高级职称44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85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高层次人才105人次,国家和上海市级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理事长等学术团体任职人员125人次;配有集MRI、CT、DSA 于一体的复合手术室、PET-MR、PET-CT、EDGE放射放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国际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
医院年门急诊近300万人次、出院8.73万人次、手术操作5.1万例;与60余家海外保险公司签约就医服务,是国内唯一一家法国国民医保定点医院,年服务外籍患者近4万人次。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我院在全国1289家三级综合医院中排名第49,位列全国前5%,评级为A+。
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及多个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院,医院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临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年在院培养学生近1500名。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5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7个。
医院建有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教育部心律失常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国家卫健委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首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上海市干细胞临床诊疗工程研究中心、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上海人工心脏与心衰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建成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与转化应用为一体的全链条功能平台及技术体系。
2010年晋升三甲以来,医院获各级科研项目1026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项目5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2项,累计获资助纵向科研经费8.9亿余元;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68人次、省市级人才110人次;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50篇,其中IF > 5的481篇、IF >15的32篇,包括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ell和JAMA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何梁何利奖等科技成果奖66项;获批国家和国际专利929项;主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316项。2020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项,列全国第22位(较2019年提升1位,获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中排名全国第59位(较2019年提升6位),列全国医院发明专利授权第28位,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上海市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报告》中,我院列第8位(较2019年提升2位),在《上海市三级综合医疗机构pMIT(医学创新转化)指数报告》中,我院2019年指数列全市第5位,综合指数位居全市第7位。
医院积极履行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承担了所有在浦东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重大国际赛事、重要外国元首来访以及上海市重大医疗保障任务,创建世界首支通过WHO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参与过汶川大地震、 玉树大地震、昆明暴恐事件、乌鲁木齐暴恐事件、昆山工厂特大爆炸事故、盐城龙卷风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 急处置,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派出4批66人次驰援武汉并积极承担浦东多个隔离点“外防输入”任务;常态化医疗帮扶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云南楚雄、云南大姚、云南云龙、云南漾濞等地,全面整体托管吉安医院,成为新区支援老区精准医疗扶贫典范;推行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开大陆医务社会工作之先河,是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上海市巾帼文明岗、首批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开设全国首个“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被评为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1人;建立10多项医疗慈善救助项目,为全国22省份的1500多位贫困家庭的心脏病患者实施慈善手术,获第二届上海慈善奖、上海市公益基地、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
医院核心文化
爱在东方
办院宗旨
学以去疾、德以扬善、同舟共济、求实创新
目标及功能
·创建“公益性、学术型、国际化”的研究型医院
·创建代表国家水平的区域医学中心
·满足浦东金融区、自贸区、科创核心区建设的医疗需求
·体现浦东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